第13章 近来可曾研读历史?(2 / 2)

方孝儒走后,翰林院中一个不起眼的庶吉士也悄然溜走,七弯八拐,来到了郭府。

“你说翰林院的编修方孝儒,与那位窦公子有冲突?”郭桓看着面前的庶吉士,脸上堆满笑容,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他精心策划的阴谋被窦澈轻易拆穿,还搭上了李太医。这样的损失让他怒火中烧。然而,郭桓强忍了下来。

一是事情刚发生,他还需处理后续。二是他知道,急躁只会破坏大局。

他确信,李太医为了儿子的前程,会将此事保密,不会牵连到自己。因此,他必须找到合适的替罪羊,才会对窦澈采取行动。

否则,他的苦心策划岂不是付诸东流?郭桓认为这样的机会难得。然而,事情过去仅一天,他就找到了最理想的替罪羊。

“方孝儒?”

“那么,你得替我扛下这个责任。”

打发走庶吉士后,郭桓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走到书桌旁,挥毫疾书,随后唤来管家。

“去,把这个信送到北方。”

“告诉他们,我要最好的人来处理此事。”

管家接过信,正要出门,郭桓立刻叫住他:

“这个月的粮草和茶叶送出去了吗?”

…………

“圣旨已经送出去了吗?”

在奉天殿内,朱标揉着疲惫的眉心,放下奏折,问向身旁。

翰林院才刚开始工作,他已经坐在这里快两个时辰了。看着太子憔悴的脸色,贴身太监心疼地送上一杯茶,轻声道:

“太子爷,圣旨已送出去了。”

“奴才刚才看见燕王殿下主动去传旨,您看……”

朱标摇头,饮了几口温茶,闭目片刻,缓解眼涩,再次专注地审阅奏折。

但此刻,奏折上的文字无法进入他的脑海,满脑子都是马皇后前一天的教诲:

“标儿,像窦先生这般人,你需以礼相待,以情感留。”

“你要记得,像窦先生这样的人,金银珠宝留不住他,唯有你的重视和情义。”

“爹娘帮不了你,娘能做的就是在我病中,请窦先生为我治病,给你争取时间感动他。”

“其余的,全靠你自己。”

“你要记住,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大汉四百年基业。”

“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三分天下。”

“娘只能点到为止,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

马皇后的教诲犹在耳边,朱标又想起了那份圣旨。那是朱元璋拟定后,经他多次修订才发出的。

对于修改圣旨,朱标并不像其他太子那样忌讳。他现在关心的是,自己的修改是否得当。

朱标的想法很简单。曹操尚能对关羽推心置腹,美食不忘分他一份。那么,为窦兄修缮住宅,虽非贵重的道歉,但足以展现诚意。

想到这里,朱标转头问道:

“你今天去传旨,窦先生听到赏赐后有何反应?”

身边的太监略显惊讶,迟疑道:

“殿下,窦先生……似乎反应平淡?”

“不过,翰林院里有个人似乎对窦先生心存敌意……”

太监擅长打小报告,寥寥数语便将方孝儒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听到方孝儒的行为,朱标皱眉,眼中闪过明显的反感。

“我记得此人之前与父皇一同召见过,那时还像个博学之士。”

“没想到,他心胸竟如此狭隘。”

朱标点点头,思考片刻后问道:

“我明白了,看看我何时有空闲?”

太监估算了一下,恭敬回答:

“殿下,殿试在即,这几天要忙于命题和礼部祭天之事。”

“您六日后能抽出一个上午。”

朱标点头,拍案而起。

“好,就六日后!”

“昔有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终成霸业。”

“窦兄之才胜过孔明十倍,孤仿昭烈帝之举,有何不可?”

【大家有任何想看的剧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作者会一一查看,感谢大家的支持!】

说着,朱标转身走出厅堂。

门外,朱允炆立在那里,年仅五岁,却显得格外懂事。

见父亲身着华服走出,他立刻摆出严肃的神情,恭敬地鞠躬行礼。

看着朱允炆这副小大人的模样,朱标的嘴角不禁浮现出一丝笑意,轻轻抚了抚朱允炆的头。

“父王安。”

“孤安。”

朱标微笑着俯身抱起朱允炆,轻声问道:

“今日早晨诵读了吗?”

朱允炆认真地点点头:

“读了,先生教的《礼记》,儿已用心研读。”

“待东方日出,便前来向父王和母妃请安。”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抱起朱允炆站起,转头望向翰林院的方向。

他从未怀疑过自己能否成为皇帝。

他知道,大明的下一任皇帝,必定出自自己的子嗣之中。

思绪至此,朱标忍不住开口:

“近来可曾研读历史?”

朱允炆迷茫地摇摇头,看着吕氏,心中略感不安。

朱标却不以为意,缓缓说道:

“既然如此,父王给你讲个故事吧。”

“东汉时期,有位宗室名为刘备,他为了成就霸业,三次登门请教贤能之士……”

朱标讲述的故事,让朱允炆第一次听到“三顾茅庐”,不禁张大了嘴巴。

片刻后,看到朱标慈祥的目光,朱允炆奶声奶气地说:

“父王,儿已铭记于心。”

“孩儿将来定会如刘备一般,以礼相待天下英才。”

“哈哈……”

朱标开怀大笑。

他没再说什么,将朱允炆放回地面,整理了一下略有皱褶的太子蟒袍。

大步走出庭院,坐上轿撵。

“启程!”

随着朱标一声令下。

三声清脆的净街鞭响彻天地。

浩浩荡荡的太子仪仗队缓缓前行。

马化后的提醒下,朱标并未展示全副仪仗,全队规模达四千人。

这样的队伍出行,不是彰显重视,而是给窦澈带来麻烦。

此刻,队伍虽只有五百人左右,但也气势磅礴。

离开东宫大门,太子队伍引起了整个皇城的关注。

六部五寺纷纷侧目,凡是有官职者都在揣测,太子如此兴师动众,究竟为何?

一时之间,太子的动向成了金陵城的焦点。

然而,众人越看越疑惑,他绕了半个金陵城,怎么像是去翰林院?

金陵城的消息传播迅速。

当太子的轿撵离翰林院还有两里地时,翰林院的官员们已整齐地聚集在前院中央。

从翰林院学士到下,人人严阵以待,等待太子驾到。

在紧张的等待中,众人也开始胡乱猜测太子的来意。

“茹兄,你消息灵通,太子此行何为?”

面对同事的询问,茹瑺苦笑摇头:

“你问我也没用,我也不清楚。”

“不过来翰林院,无非就是那些事。”

“耐心等待便是。”

茹瑺话音刚落,旁边一位四十多岁的老翰林抚着胡须,得意洋洋地说:

“听说太子东宫的皇长孙今年快六岁了,莫非太子爷要来选皇孙的老师?”

“不至于吧,这种事不是皇帝亲笔钦点的吗?”

“也不一定,咱们这位太子爷的地位你不清楚吗?”

“若太子爷选好了人,皇上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闻言,众人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