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78)往海州(1 / 2)

新中华再起 淡墨青衫 1554 字 2022-05-09

欣赏了淮军开拔后的雄姿之后,几十个儒生的兴致更加浓厚起来,他们怎么也读了几本书,子不语怪力乱神还是懂的,所以不会和乡下那些老百姓学,在暗地里供奉张华轩的长生牌位,然后暗中传说张华轩是武曲星君下凡。

事实上这些传言也和张五常的纵容和指使有关,淮军的秘密情报部门已经发展了几年,从开始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到现在形成了一个含谍报,政工、策反,地图绘测和政治煽动等各种专门技术工作的超级部门。可以说,除了军队插不入手,现在发生在淮安的很多与政治和军队有关的事情,都与张五常掌握的这个部门有关。

只是这些事连张华轩都不是尽在掌握,更不要提这些天真幼稚的读书人了。在他们没有机会效力之前,都是努力挑张华轩和淮军的错误,到了现在认识到自己有机会飞黄腾达之后,再亲眼看到了淮军出征时的强大之后,这一段时间他们最爱做的就是找寻淮安发展的正确之处。

淮安的发展与变化也是显而易见,只要不带偏见的去看,明显就能看出来淮安与当时全中国的城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要说那些同级的城市,就是南京与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在民生建设与整个城市的活力上来说,都是远远不及。

所以当他们看的七七八八,跟在张华轩身后一起向海州出发的时候,在路程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个个排队向张华轩称赞时,张华轩也是老实不客气的接受了这些赞誉之辞。

淮安确实是他的心血,不过他这时候却勉励这些儒生道:“诸位也是饱学之士,淮安这里的发展已经不错,我估计五年内早期的发展就会饱和,虽然不会陷入停滞,却也不会如开始时发展的那么快,所以兄弟决定去开发海州,诸位都不是蠢才,我再派几个泰西来的大儒带着诸位,相信诸位在城市和乡村管理上等民政事物上,可以帮到兄弟不少。”

张华轩的话说的直接而并不客气,只是听在这些儒生耳朵里却不再刺眼。毕竟张大人已经表示要重用他们,相比较言辞的粗鲁而言,未来的政治前景更加重要。况且,张大人是盐商出身,没必要和他太讲究措辞的雅致与否。

只是翁同和却是一个问题宝宝,他先是皱眉沉思,然后便向着张华轩问道:“大人,学生觉得现在淮发展的极好,淮安的商号之多,来往行商之多,还有常住人口,再加上四周的工厂等等,依学生来看,淮安已经远超过扬州,比起京师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那是当然。”提起这个话题张华轩也很自傲:“淮安现在有洋人的商行一百多家,各式的钱庄和中国商号超过一千家,还有四十多个工厂,外来的务工经商人口已经超过二十万人,别说不说,就连泰西来的洋鬼子也超过三千人。”

一个举人接口道:“大人所说不是,学生就是宁波人。前几天洋鬼子在宁波做生意的不少,洋鬼子还特意修了领事馆,这几年宁波的洋人已经纷纷跑到了淮安来,就连上海的商行也有过半搬迁到了淮安,这洋人都是逐利之徒,淮安没有利润,他们是断然不会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这时候的英法等国在中国还没有设大使,中国总体事物由香港总督包令负全权,然后各地方的事物则由各地的领事馆来处理。除了广州领事重要而且设立的早外,还有宁波与上海等地也设立领事馆,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国南方商业较为发达,也更容易让英国的纺织品进入市场,使得英国政府较为重视。

而到了张华轩所在的一八五五年,这种情况反而倒转了过来。相比较蓬勃发展的淮安,宁波与广州显的活力不足,张华轩的淮安工业化成功的带动了淮安原本就比较发达的商业发展,从一八五二年到一八五五年这三年时间,淮安的商号增加了数十倍,外来流动人口也由原本的几千人增长到了十余万人,这其中光是工厂与火器局还有求是学堂及淮军等几样大型的工厂与军队就吸纳了超过十万人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口已经初步摆脱了农业生产,往着工人的方向转变,而一个国家要想由纯粹的农业化转为工业化,早期的技术工人培养则也是重中之重。

工人加上商人,由淮安工业化带动的商业发展和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淮安一派欣欣向荣,论起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口增长的速度,都已经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而这些变化如果不是张华轩的介入,原本是应该发生在几百里外的上海,在上海设立租界到蓬勃发展,建立起它远东第一贸易与工业城市的地位,其实也就用了二十年的光阴罢了。

所以现在张华轩倒不是担心淮安将来的发展会如何,不管怎么说,十年之内它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制造中心是跑不了的。只是相比较后来的上海与香港,它的成就好象就有点黯然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