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政治正确(2 / 2)

朱祁镇起身看着跪地不起的王文,眼中带着一抹可惜和无奈,缓步向他走去。

来到他的身边伸手把住他的双臂,一用力竟没有立时将王文搀起来。

朱祁镇不由得加大了力量,这才将王文搀了起来,可是想要让他站起来却是再怎么用力也很难做到了。

朱祁镇叹息了一声,弯腰将王文的官帽郑重的捧了起来,然后轻轻的掸了掸并不明显的尘土。

然后十分郑重的扣在了王文的头上,接着扶正之后,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接着环视四周轻声道“王爱卿所言亦有一定道理,可是爱情终究是偏颇了。

是否移藩亦非强制,不愿移藩者,自然可以居住在中原神州,不过是分了内外罢了。

在内之藩王是无权领兵的,不但无权领兵,而且自第三代始还要逐代递减。

唯有世子才可与国同休,但是,其他人呢?总不能不给出路吧?

所以一旦没了国家奉养,依然是要执百业以奉养严慈的。

都是皇明血脉不能因为背着个有名无实的爵位就让他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吧?

再一个,此一时彼一时,太皇太后都说了,先前往事就不要翻旧账了。朕可以赦免建庶人,又如何不能正视当年靖难之事?就让这事画上句号吧。

朕相信朕的叔祖们。”

说罢再次用力将王文搀了起来,然后高声道“传旨,方孝儒等建文年间之忠臣,悉心辨别其后人,一律赦免,加以恩荫。

方孝儒入《烈臣传》令其清名留史。”

太皇太后听到朱祁镇的话,微微握了握拳头,然后无声的叹息一下,却没说话。

太皇太后知道,这是朱祁镇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士林让步。

靖难之役终究是绕不过的,而且随着太宗、仁宗、宣宗相继殡天,如今的士林已经开始有一股同情建文的风气了。

可以说如今的皇家其实很尴尬,如果赦免了方孝儒,就相当于承认了太宗得位不正。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方孝儒死的非常冤枉,却又不能说话,因为谁替方孝儒说话,谁就有可能是建文余孽。

而能够解这团乱麻的只能是皇帝,太皇太后都不行。

所以朱祁镇在这时抛出了为方孝儒和解晋平反,目的就是为了让士林支持自己的削藩策。

而且这事儿他不做,以后后面的皇帝也会做的,而历史上就是明宪宗彻底的为方孝儒他们平反。

后来南明追封建文为“惠宗”,想要借此挽回颓势,可终究被淹没在了浩荡大势之中。

大明的文人士大夫,有一个特别让人蛋疼的臭毛病“从道不从君”,说白了就是抬杠。

跟皇帝抬杠还能保存性命的,在士林眼里那就是超级英雄,哪怕回家做一个地主,也是士林领袖。

所以朱祁镇不能让王文成为这样的人物,他只能抛出为靖难遗臣平反的饵料,来换取士林对于削藩策的不反对。

在这样文臣占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抛出这样分量的筹码,相信士林会站在自己这边的。

不出所料,最起码身为儒家子弟的杨士奇首先站出来道“陛下圣明”

随后所有的文臣全部出列高呼“陛下圣明~~”

武将这边,成国公微微思索暗叹一声罢了,暗暗的摆了摆手,将几个想要说话的人按了回去。

但是同属于靖难功臣集团,他们也明白,如果方孝儒成了忠臣,他们又是什么?

可是这事儿又没法说明白,只能是瞎眼老头吃饺子--心里明白就好。

王文微微看着眼前的皇帝学生,暗自叹息,陛下已然有了几分太宗的神韵了,此非文臣之福啊。

可惜的是自己恐怕没机会常伴皇帝左右规劝一二了。

朱祁镇转身缓步回到了御座上安坐,趁此时机看了一眼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仍然是淡然模样,眼神依然是一潭深渊,以朱祁镇而今的眼力,却是什么都没看出来。

太祖定十五不征之国,确定了大明其实没有太大的侵略欲望。

明没有汉之霸烈,没有唐之强盛,而大明唯一胜在了骨头上。

大明的风骨自太祖建立,太宗塑形后一直都是铮铮铁骨。

可惜却失去了对外的欲望,太祖定十五不征之国,太宗下西洋却仅仅是为了宣扬国威。

一片大好,一片温情,最后换来的却不是感恩戴德。

如今这场会议,不仅仅是确定了移藩之策,其实更深层次来讲,却是扭转了太祖以来大明的政治方向。

从不征到征伐不臣,从自小存亡到改封移藩,可以预见以后大明将再次露出自己的獠牙,为大明想要移藩的藩王夺取需要的封地。

这样的转变却是朱祁镇第一次全程参与进来,对于历史的改变,现如今可能还不显眼,可是百年以后恐怕会形成新的历史格局。

而软削藩也将会成为“政治正确”一步步的深入大明的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