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市场方案(2 / 2)

猫踪迷影 黑瞳迷影 2478 字 1个月前

夜不能寐

橘猫 黄狗不在了

新的猫狗只是宠物

那个证明和献媚的对象也不在了

我成了那个人

在另一个十三岁面前

终于把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看完了,将近五百页,好久没看这么厚的书了。

书买了大半年了,当初在一个读书节目听到这本书的介绍,说是武老师的野心之作,刻画了国人的内心世界。一冲动就买了。

买来好久都没看,因为突然没了兴趣。一直关注武老师的微博,看得久了,难免生出些不恭的想法。

主要觉得他太主观,常把自己的经历想法甚至是幻觉往心理学里塞。心理学的确不能算是一门完完全全的实验科学,难免会有些唯心,无法验证,甚至也无法重复的事例和解释。弗洛伊德和荣格就提出过许多当时看来很离经叛道的观点,但他们在验证的过程中,是大体客观的,尽量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排除,以研究对象的数据说话。而武老师,与其说是心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个心理作家,文章中有太多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牵强的主观猜测。

一位学者,如果有太强的主观性,而且喜欢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臆想当做学术观点,恐怕会失其偏颇。

至少,他对爱情的观点,就有太多的假想,和他本人生活中对待爱情的方式也大相径庭。

武老师在生活中大抵是位爱情的被动接受者,所以他理想或者幻想中的爱情是热烈奔放,生命力十足,甚至戏剧性和麻烦十足的。他把这种他爱情当做唯一的爱,在微博中反复强调。但事实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阅历,对爱情的理解和需要是不同的,武老师所追求的,与其说真爱,倒不如说一位爱无能者对爱情的幻想。

武老师曾有位野蛮女友,他们的关系,应该完全符合他自己对爱的定义,结果还是分了。分手方式很戏剧化。两人几乎同时发了一条微博。武老师说他公司一名女员工离职了,自己祝她今后一帆风顺云云,最后还带了一句,网上所谓自己和该员工有感情纠葛一事,纯属造谣。而武老师那位前女友则大方的多,直接说和武大师分手了,从此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原来武老师对待爱情也像屌丝那么叶公好龙,渴望一个鲜活的生命,神神叨叨了许久,真有了,却接不住,甚至都不敢承认。

鸡汤和科学的区别之一就是能否能直面生活。武老师对待爱情,有这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诚实面对,很难相信他其余观点,有多少真诚,多少虚幻。

当然,我无权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但武老师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爱情观自己都无法践行,他其余观点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多少呢?

武老师的心理学,个人感觉,有点像中医,介于科学和巫术之间,太天马行空,太依赖研究者个人的体悟,而缺乏理性的实证。

所以书来了,一直懒得翻。哪怕后来听说这本书被禁了,雪夜读禁书的刺激都激不起我看的欲望。

可最后还是读了,因为前几天儿子从我乱七八糟的书桌上翻出这本塑封都没拆的书,问我:“这本花花绿绿,上面有很多小人的书是童话吗?可以给我讲讲吗?”

想想钱都花了,不读实在浪费,就看了。

晚上在书房边喝茶,边看。这书实在是催眠良药,常常是看几页就睡着了,醒来天已大亮,灯白白开了一夜。

武老师今后可以做个催眠大师。

书上的内容他在微博上说了七七八八,没更多新观点。武老师虽然长我几岁,可我们也勉强算是同一代人。他的经历我大体上都有体会。我们成长于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时代,童年都渴望物质的丰腴和精神上的激励而不可得。所以长大了,难免因匮乏而自卑,因少鼓励而萎缩扭曲,因高压而反叛躁郁,因缺乏指引而常陷入混乱。

这迷乱大多源自上一代。

我们的上一代是名副其实垮掉的一代,生于战乱,长于内乱,一辈子战战兢兢,不得开心颜。原本的老传统被众所周知的原因打断了,年轻时乱哄哄打倒横扫一切,没继承到什么好东西。到老才发现自己成了时代的炮灰。压抑、埋怨、窝囊、自卑、控制欲强是那一代人的共性,然后把这种负面情绪一股脑的倾倒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叫嚷着父母皆祸害。

而时代又发展的太快,年轻一代在心里还没做好准备,难免顾此失彼,狼狈不堪。

可知道了自己性格问题的由来,并和父母达成心理上的谅解,真对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有用吗?

黄河的源头早就找到了,泛滥的原因也清楚了,可黄河还不仍旧是那条一桶河水半桶沙的地上河?

愤怒、伤心、抑郁到底是童年经历导致还是荷尔蒙在作怪,谁也说不清楚。

我承认,童年时光对塑造自己的性格非常重要,可时光无法倒流,人无再少年,把童年的疙疙瘩瘩理顺,真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在的生活?

或许情绪的宣泄有助于放下那时的包袱,可当下再遇到坑怎么办?

其实武老师在书的最后也给了答案,他说书中种种,不过是让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解决问题,唯有他人的爱和自己的坚强。说白了,就是扛着,最好能找个人陪你一起扛着,心理学,最多给你一点省力的技巧。

或者,在你实在撑不住时,给你打一针鸡血。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古以来,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

我是不是太理性了,要么,感性一点?灌一瓶酒,找个美眉,巨婴般,痛哭一番?

有想喝酒的吗?

一直在看郭德纲的相声,那厮每到场面冷落时时就会撒娇般对现场观众嚷嚷:“我们说的好不好,大伙能给点反应吗?”其实人们交流中会常常一边说,一边看对方的反应,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思路。

但有时,太注重对方反应,反而会困扰我们自己。

我一次参加竞标,现场阐述环节中,甲方派了三名人员听我讲标,老总全程板着脸,看不出反应;那位办公室主任也板着脸,但每到我讲到自认为精彩的地方,她就会对我冷冷一笑,笑的我浑身发麻;还有一位业务主管,随着我的讲解的深入,眉头越皱越紧,看了他们三位的反应,我的心哇凉哇凉的,要不是心理素质还算过关,我估计都没法完成讲标。讲完标,我就垂头丧气的回去了,没想到隔天那公司竟通知说我们中标了。

活干完,我请他们吃饭,酒过三巡,那位办公室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上次竞标的4家公司,你是表现最好的,无论是方案的思路还是现场表达,都无懈可击。我趁着酒意,壮胆问了句:“既然这样,我讲标的时候,您为什么老对我冷笑呢?”“冷笑?怎么会?我那明明是赞许的微笑!”说完,她示范般又给了我一个赞许的微笑,可那笑容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冷笑。然后我又问那位业务主管:“为什么我讲标的时候你总是皱着眉呢?”“没有啊,你讲的很好,我全程都听得很仔细。”“你别理她,”办公室主任插话了,“这书呆子一认真听什么东西,眉头就皱起来,连我们老总找她谈话,她都是皱着眉的。”

“我靠,我差点被你们两个玩死,”我心里话:“一个赞许时会冷笑,一人认真听时会紧锁眉头,还好我脸皮厚,不然就被你们两个吓死了!”

其实我自己也有怪癖,我认真听别人说话时,眼神会不自觉的散开,会显现出一种茫然或者是漠然的神情,人家老以为我在走神。而我认真对待某个问题时,表情会变得非常严肃,有些不熟悉的人会以为我在发火。还有,我喜欢用反问句回答一些自认为无足轻重的问题,或许我的语气不自觉的带着反讽的味道,别人会认为我在讽刺他。曾经就有个女孩被我一连串反问弄得差点崩溃。

交流中,当对方的反应不符自己的预想时,心理素质不好的人会心慌,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些偏激的人甚至会发火(那位被我反问句问得发毛的人后来就冲着我嚷,“你对我不满意就说出来,用不着老讽刺我!”把我搞得莫名其妙,然后费了好半天劲才解释清楚,从此我再也不用反问句了。呵呵)有些矛盾往往就是在猜测彼此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有时候,索性别管别人的反应,不管不顾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然后直接问别人对此事的看法,这样反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