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另眼相看(2 / 2)

猫踪迷影 黑瞳迷影 2149 字 1个月前

我爹兄弟姊妹挺多,爷爷奶奶在他们整个生育期的二十年间,没闲置浪费一点资源和时间,噼里啪啦、结结实实的生了十多个孩子,成年的有六个。

大爷比我爹大六岁,当中还隔着两个姑姑。他读中师走的时候才十四岁,爹还在村里读小学,他从小就是大爷的小尾巴,大爷走了,爹挺失落的。

爹性子弱,从小想得就多,再加上地主的身份在他记事起,就一直沉甸甸的压在他胸口。虽然村里人并没对爷爷家如何如何,可爹还是本能的觉得,他家和别人家不一样。

自大爷走后,爹很少跑出去玩。靠看闲书打发时间。爹告诉我,他很感谢小学的一位先生。先生家有很多书,都是些老书名着,他很爱惜书,从不外借,但允许我爹到他家看。

爹脑子好,厚厚的《三国》、《水浒》,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都能囫囵吞枣的看下去,而且情节能记得清清楚楚。他每天下学都要到先生那看书,直到家里人喊他吃饭。

夏天天黑的晚,吃好饭,村里的闲人喜欢聚在榆树下闲聊。那棵大榆树已经有成人一抱粗,枝叶遒劲蓬勃,能遮住一间屋子大小的阴凉。村里人没事就喜欢围着大树坐坐,抽抽旱烟,聊点闲篇,消磨时间。

村里有个老头,年轻时在彭城茶馆里做过伙计,听了一肚子评书,平时喜欢给别人讲古。可老头听书是东听一回西听一回,再加上年纪大了,脑子有点乱,常常闹关公战秦琼,猪八戒背狐狸精的笑话。村里人没什么见识,就图一乐,听的津津有味。

我爹小小年纪,却因读过几本书,渐渐听出有些不对。开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躲在后面不敢啃声。后来有次老头子讲“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说:”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并刘备张飞一起,与吕布战作一团,一百个回合不分胜负。“

我爹脱口而出:”关老爷那时的马不是赤兔马,赤兔本是吕布的,吕布后来在下邳被曹操斩了,宝马被曹操得到,才被转赠给关老爷的。“

老头子被一小娃娃寻到错处,驳了面子,心里不喜,骂道:”瞎嚷嚷什么,有本事你来讲。“很奇怪,在同龄人面前羞涩腼腆,默默不能语的我爹,对着一群老头子,竟然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讲起了三国。

那群闲汉一听,小娃娃人虽小,故事却讲的不赖,以后就常拉他去讲古。我爹常常白天看过几集,晚上就现学现卖,给那群老头子讲故事,居然颇受欢迎。

爹常跟我说起给全村老头讲古的风光,颇为自得。我就调侃他,当时要在老榆树下搭棚卖票,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老爷子自得之余,也也常感慨,读那么多闲书,当时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可没想到,古书里那些东西,竟然能影响了他一辈子。

六十年代可能是中国农业社会最后的余晖,红色狂潮已经开始从文化、政治、经济各个层面冲击古老的乡村,可农业社会残留的忠孝中庸的思想还是在影响着不少人。

乡绅虽然大多被铲除,可乡土、家族、亲情的观念尚未被完全打断,老人们还惯性的保留着忠、恕、宽容的习惯。所以我爷爷虽然在政治上被打倒、经济上被破产,可周围人待他,却也并不过于刻薄。就像对待一个闯了祸,倒了霉的自家亲戚一般。

爹在那样的环境长大。他读到的社会和接触到的社会是一样的,忠孝节义、君臣父子的力量虽然隐约虚弱,可总能找得到,他也一直按照耳濡目染的那一套,规矩自己的生活。

所以爹的世界观一直留在农业社会里,他从未融入到新的商业社会里来,所以幸运的不需面对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心灵的迷惑和撕裂。

老爹那时还年幼,根本没意识到那些古书和身边的人正默默的塑造着他。他读书、游戏、给老头子讲古,日子过得充实惬意。

爹也有对未来的规划,就是像大爷一样,读完中学,考到外面去。

我爹从小聪明,读书对他来说从来就不是事,他不是个用功的学生,听课不认真,碰到自认为会的东西,就偷偷摆弄抓来的小虫、青蛙,下课就看闲书。可考试成绩一直优秀。很轻松的就考上了县里的中学。

要不要让爹继续读书,家里曾经争论过。大爷已经在外面读书了,虽说师专不用家里出一分钱,甚至每月还能贴别两三块零花钱,可家里毕竟少了一个干活的壮劳力。我爹再去读,家里的活就更没人干了。而且,虽说那时中学没什么学杂费,连住宿都免费。可吃喝、笔墨一个月下来也要四五块,这对一年到头看不到什么现钱的农村人来说,也是笔要命的开支。

村里男孩读完小学,能写书信,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不去读了;女孩子读个一两年,能写自己的名字,就回家干活了。

爷爷毕竟在外面闯荡过,知道读书的好处,力排众议,支持爹读书,甚至几个姑姑,也一直供他们读完中学。我猜,爷爷是想着让孩子们能圆太爷爷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梦!

新社会,总得有个金灿灿的新前程不是?

钱从哪来?大爷那时已经工作,每个月能给家里寄点钱。爷爷凭着年轻时学的采药抓制药的本领,制了一些常用的草药。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肚子疼,妇女痛经什么的,爷爷就凭着以前背下来的几个方子,给人家治病,多少有些效果。村里人穷,可都厚道,喝完药后,会送几个鸡蛋、几斤麦、豆什么的,积少成多,偷偷拿到集市上卖掉,也能换点钱。爷爷就是靠这么夺泥燕口、削铁针头,东挪西凑,硬是供几个孩子读完了中学。

多读了三年书,似乎并没有改变我爹的命运,至少在物质上没有。他一辈子都窝在丰邑凤头村没出来,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整日种地、养猪。倒是几位姑姑,因为多读了几年书,都找了个好婆家,改变了命运。

之所以只读了三年中学,没继续读下去,是因为毛爷爷发动了文 化大革命,把全国乳臭未干、是非不明的孩子们都赶出了校园,轰轰烈烈的,以自己的鲜血、未来、甚至生命拱卫红太阳。

我爹没地方读书了。

爷一辈,孙一辈,都因为不可抗力断了读书的前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命运想要成就一个人不容易,可要想毁一个人,分分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