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瓜分(2 / 2)

俄国的领土扩张癖好获得了暂时满足,抓紧消化新占领地盘,消灭国民党的思想异端分子。这次瓜分俄国是获得领土最多的国家,因此也让其他几个新邻国心生警惕,俄国抓紧稳定局面,加强西面的防御建设,又向华夏采购了一大批军火,吃到嘴里的是不可能让出来的,沙皇俄国好久没有吃这么饱了啊!

后金汗国是接到华夏帝国的情报才采取的行动,向西、北推进是扩展战略缓冲区,当然控制前往中欧、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道路也是重要目标,为今后的贸易扩展做准备。

只有瑞典是唯一的输家,丢掉了几万远征军不说,海军也被德国海军消灭了一部分,本来瑞典海军在欧洲就不算强大,又被消灭了一部分,想增援都没有了能力,跨海争夺不是谁都能长期维持的。瑞典加快了采购军舰的进程,向荷兰、英国抓紧采购军舰,以防止德国对北欧部分的战略挤压扩张。

三个月时间不长,华夏帝国又是提前获得了几方的秘密协议,情报工作的出色让华夏获得了提前调整的时间,驻波兰城市的商会、外交人员暂时撤离,商队全部返回克里米亚半岛、顿河南岸地区,损失很轻,并且在战争期间准备好了大批货物和生活必需品,战争一结束就发往了战区,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这样的作战模式也是华夏喜欢的,不用动用大批人民军,只是情报网和特种作战力量参与,获得理想的收益和战略利益,这才是效费比最高的。

波兰被瓜分,瑞典退出东欧的争夺,让这个地区会在比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各方势力比较平均,市场需求又被华夏大部分占领,因此除了需要对俄国特别给予关注一下外,暂时没有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介入这里,战略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威胁程度进一步下降,人民军的重点可以放在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方向,中欧的奥地利有德国看着,也不会搞出来大的动静,何况还有汉堡基地在后面威慑呢?这是华夏帝国愿意看到的局面,长期保持,以利发展经济,华夏需要在坦布城海峡两岸根据地和克里米亚半岛东北面的矿区大力发展产业,迁移人口,建设更加稳固的前沿根据地,当然稍微后面的高加索地区、乌拉尔地区、里海特区都变成了威胁程度降低到可以建省、特区的腹地了,也说华夏帝国政策倾斜提高人口密度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地处路上丝绸之路的要道上,这一地区想发展起来的难度不大,发展重点首先是铁路网支线和公路网建设,然后是产业布局建设,当然人口迁移也要随时跟进,适宜的耕种区、养殖区、产业基地、路网服务区建设会逐步展开,以点带面,连片滚动开发,华夏的根据地建设经验丰富,发展模式多元化,新生代的创业热情如火,大批的有知识年轻一代涌入这一地区,政策配套则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改造工作成绩斐然,产业布局初步建立,教育普及全面推开,由人民军负责,民兵配合的根据地基层建设已经非常完善,民政署建立不过是水到渠成,有了代表自己的民选政府、立法会、执法机构,普遍接受了中学教育的这些地区,思想认识统一,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加上政策资金倾斜,建设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

由于有优惠的政策支持,人民军老兵就地退役进入当地政府和治安军让治安形势非常稳定,而老兵家眷的大批迁入更是让人口激增,繁荣的消费市场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建设开始加速,华夏帝国的北部腹地和东部前沿一起开始发展巩固,这让华夏整体的安全形势更加稳定,战略优势更加明显。

里海卫戍区南面,中亚走廊根据地西面的游牧部族,华夏帝国鼓励他们通商贸易,按照部落划分范围逐步定居,鼓励建立自己的部族联盟甚至是建立独立的国家。因为这一地区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各民族力量分散,生产力落后,除了放牧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产业,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华夏商会一直采购扶持才保留了下来,手工业的发展让定居人口增加,商贸发达加速了汉语普及,更多加入商队贸易的当地年轻人开始学习华夏的发展模式,引进技术和产业,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

但是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华夏等得起,通过友好合作,贸易交流让一批友好的小国成长起来,既可以充当极端宗教势力的阻断区,又能培育一个新的市场。大部分信奉佛教、萨满的当地部族与华夏帝国的蒙古族、北部高原、冻原森林部族的信仰一致,因此交流上并不困难,随着汉语的普及,贸易交往情况更是频繁,大规模的贸易已经开展了多年,养成习惯了的当地部族已经离不开华夏的商队供应,华夏帝国安全上最后一块边境稳定下来了。

原本历史上这个地区会被沙皇俄国侵占,现在被华夏帝国当成了游牧民族的收容地,多民族混居反而让每一个民族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征服统一这片区域,反而是各自独立发展才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华夏帝国的商队在这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经过思想改造的民族工作团员,开始一批批进入这里开设商行,店铺,并且普及汉语,传播先进文化和理念,潜移默化提高当地民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