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相视良久,都未再开口。众人见他们嘴上讲的客气,但神情严肃连半点笑意也没有。
五姓七望是势力最大、声名最显赫的七大家族。表面上七大世家同气连枝,订有攻守同盟,实际却各行其是,勾心斗角。尤其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的明争暗斗更是维持了数百年之久。
博陵崔氏同清河崔氏本是一脉,皆出自姜姓,因封地在崔邑而受姓崔。东周时崔氏之祖曾在齐国为公卿,后避战乱逃离齐国,开枝散叶,分为两支。其中崔业带领家人驻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即清河崔氏的由来。另一支是崔业的兄弟崔仲牟率众定居于涿郡安平县,因安平县属博陵郡,后世遂称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于汉末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在南北朝进入鼎盛,并于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曾亲封“卢崔郑王”四姓并称高门。清河崔氏名人辈出,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称汉末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崔林为曹魏四朝辅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阳乡侯,开三公封列侯之端。崔宗伯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之一,成为北魏上层核心统治集团,此后一直位高权重。崔浩官拜司徒,封东郡公,历任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是太武帝的重臣,协助其打败胡夏、北凉,讨伐柔然,统一了北方,可谓功盖天下。后更有崔潜、崔宏、崔辑等等,无一不是当世英杰,扬名史册。前隋时,清河崔氏已位列五姓七望,连皇亲贵胄皆愿同清河崔氏联姻,借机笼络其为己用,彰显自己的地位。彼时越国公杨素身份尊崇,权势滔天,但杨素看重清河崔氏的影响,于是为儿子杨玄纵娶崔儦的女儿为妻,聘礼非常丰厚。而崔儦竟然对杨素十分轻视,觉得两家门第不等,由此可见清河崔氏的名望。“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绝非浪得虚名。
至于武学,清河崔氏以拳、掌、腿,名扬四海。更出过抚军将军、文贞侯崔休这样威震天下的绝世高手。
博陵崔氏起初不及清河崔氏,可同样人才济济,灿若繁星。崔发在新朝时期曾任大司空。崔骃身居高位,与班固、傅毅齐名,是当时权倾朝野的窦宪的心腹。崔瑗以文章着世,他的《座右铭》被南朝《昭明文选》收录,流传千古。崔寔是农业着作《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的玄孙崔洪以耿直闻名,在晋朝担任吏部尚书、大司农等官职。博陵崔氏卓越超群之人不胜枚举,后世称赞其为“世有美才,沉沦典籍,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武学方面,博陵崔氏的“铁布衫”乃武林一绝,“三才指力”更是堪称神技。北魏名将崔延伯就是凭此纵横沙场,无敌天下。
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尽管同宗同祖,可皆欲压过对方。清河崔氏先声夺人自东汉起至北魏,始终强过博陵崔氏。但经历“国史之狱”,门人多受牵连,遂有衰败迹象。反观博陵崔氏自北齐时后来居上,而今更出了崔武子这样一位武学奇人,对清河崔氏显出碾压之势。
崔武子跟崔永同为五姓七望的掌门人,却并无多少交集。二人自幼相识,可因分属两家崔氏,心中对彼此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还暗暗视对方如敌人一般。今日在武林大会上相逢,为了各自家族的荣誉,誓必要有一场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