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甑糕(2 / 2)

夏日摩天轮 长安清达 1535 字 9个月前

于是,那间只有我一个客人的冬日酒吧里,冷清孤寂一扫而光。

热的,辣的,甜美的,欢快的,原是我们抵挡冬日苦寒的最佳良方。

这一点,全世界人民都相同。

这几年一直沉迷阿婆的侦探小说。从大侦探波洛到马普尔小姐,书中经常能看到,曾经在湿冷的英国秋冬日,不管是贵族老爷还是寻常乡民,经常喝一杯白兰地或者威士忌暖身。之前看一位英国记者的随笔,写经常想起童年冬日金黄色的热托蒂,那是医学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曾经流传于英国及其属地的感冒良方——将威士忌倒入牛奶中,再倒入热水、柠檬汁,和糖充分搅拌调制而成。从老人到儿童,都靠它驱赶冬日风寒感冒。美国着名作家福克纳也经常在寒冷的冬夜,给朋友提供他特别制作的热托蒂。他的配方里,没有牛奶,只有威士忌、柠檬和糖。

就像我们的醪糟在祖国各地有不同做法一样,欧美人的热托蒂,也是入乡随俗。威士忌可以换成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金酒等任何一种烈酒。要的不过是那入口瞬间的浓烈酣畅,以及随后从里到外的热辣。

曾经,我也试过用我们陕西的绿瓶西凤酒做过三秦托蒂,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关于热托蒂的起源,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7世纪时(约1610年间),印度开始流传一种以棕榄汁液发酵的饮品称为「taddy」,1780年间时,taddy正式被定义为一种含酒、水、糖和香料的热饮,因此有人说,hottoddy热托蒂是19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英国人以taddy为原型,以大家都喜欢喝的威士忌进行改良后的作品。

第二种说法则是因为一名爱尔兰医生罗伯特·本特利·托德将威士忌与香料、糖、水开成配方,要求风寒病人按时服用,因此得名。到19世纪中叶,热托蒂已经成为英国本土以及北美治疗感冒的基本药方。

必须强调一点,这个故事有时代背景。曾经的西方文化里,都有烈酒治风寒的类似习俗。现在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已经知道,感冒了,最有效的饮品还是热水。至于酒精生病期间还是远离的好。健康时节,也需饮酒有度。以及,酒后不开车,安全有保障。

甑糕香年近了,母亲开始蒸甑糕了。每每此时,那熟悉的味道和难忘的画面便在脑海里不断浮现:腊月的寒风吹瘦了那时的黄昏,寂静的巷道里,家家户户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和屋顶上袅袅飘散的炊烟应和着即将到来的新年,孩子们兴奋地期盼着,单纯的快乐里装不下大人劳作的辛苦。

腊月二十八晚上,母亲忙碌的身影在柔和的灯影里忽明忽暗,我坐在灶火前,贪婪地看着铁锅周围蒸腾弥漫的热气,闻着扑鼻而来米和枣的香味,眼神里充满期待。母亲柔声说:“先去睡吧,明早起来就能吃甑糕了。”我不情愿地撇撇嘴:“还得等到明早啊!”

最终,馋虫抵不过一阵阵袭来的困倦,我在柴火的燃烧声中沉沉睡去。夜半醒来,听见母亲往灶膛里添柴的声音。第二天清晨,全家人围坐在桌前,每个人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甑糕,吃上一口,真香!母亲尽是疲惫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意。每年招待来拜年的亲戚吃饭,母亲蒸的甑糕都会成为大家抢食最多的一道“硬菜”。

一晃几十年过去,这样温暖又幸福的场景却始终甜在心里。

大多数关中人过年都要蒸甑糕。经过数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糯米的清香与红枣的甜软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蒸熟的甑糕色泽鲜润,浓香扑鼻,其独特的味道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据说,甑糕源于西周,历史悠久,《周礼·天宫》有羞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用红枣和糯米合蒸。甑糕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当年冯玉祥将军把“西安甑糕”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甑发音为[zèng],关中方音中为韵腹高元音,讹作[jing]。实际上,甑糕和镜糕都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但两者的食材、器皿和制作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安回民街,你会发现一种外形小而圆,如镜子一般,厚不盈指的小吃,那就是镜糕。镜糕的做法比较简单,只需把江米粉装进小巧的竹木笼屉里,当先撒上红糖,加上切碎了的青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