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琪瑛(2 / 2)

夏日摩天轮 长安清达 1539 字 9个月前

天天和妈妈睡一张床,听着她的呼吸,观察她的日常行动,生活作息。妈妈真是老了!走路的时候,像是背负着重担,气喘吁吁;双腿显得十分沉重,在地板上摩擦出踢踏的声音。她已经走不动300米的路程,稍微门前屋后走几步,妈妈就会回来坐下歇息。她大部分时间就是安静地坐着,或者躺着。妈妈也不怎么爱说话了。记得以前的妈妈从早到晚,安排计划每天家里家外的各种事情,吩咐教导大家庭里每个人各自该做的事,每天说很多的话。妈妈那时嗓门洪亮,经常半个村子里都能听见妈妈训斥我们的声音。而现在,她只是一个安静沉默且略显忧郁的老人。

几颗星星挂在夜空,月亮半圆,黑黢黢的群山环抱着熟睡的小山村。装满童年少年记忆的山水田园,老屋,母亲,都在这静谧夜色里,如此亲近。我们就这样互相陪伴着,静静地,默默地,没有一句话,却又像说了千言万语。那些浓浓淡淡的心事,不能言说的愁绪,面对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和消逝,有些悲伤,却又不知该如何。

深夜里,想起离开十多年的父亲。一念之间,父亲就仿佛坐在身边,抽着他的旱烟,吧嗒吧嗒响。父亲眼神慈祥地看着我:“孩子,其实我一直在,你们的母亲,将来也会一直在……”

是啊,也许聚散之间,离开的只是一种物质聚合的形态,生命本源总是归在一处的。爱永远在,故乡永远在。

月亮已经悬在夜空正中,星光点点,河水哗啦啦永不停歇向东流淌。这秦岭里的夜色清凉如水,柔光荡漾,将我包裹进一个银白色的梦里。梦里妈妈年轻美丽,白衣飘飘,身体轻盈,在空中自由飘飞……

晚上躺在床上,翻看着太舅爷留下的诗书,最近也是烦闷,正好借书来消遣消遣。

《中国诗词大会》是我很爱看最爱读的书,一首首古诗,令人目不暇接,选手们丰富的诗词底蕴,化作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听着别有一番韵味。

唐诗作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优秀的诗人如过江之鲫。偶然在网上看到《唐诗鉴赏辞典》这本书,欣喜之余,十分想要收入囊中。我不满足于曾经的几首名篇,浅尝辄止,更想要一睹大唐盛世的风采。《唐诗鉴赏辞典》里每篇配套的赏析文字,更是弥补了我文学功底浅薄,无法深入理解其精妙之处的缺憾。

《唐诗鉴赏辞典》是如此厚重,不仅仅在于重量,更在于承载的文化,读来享受至极。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诗词启蒙的时候,想到了古人闭目摇头,抑扬顿挫地朗读古诗的场景。这首诗虽然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就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

有那么多听过的名句,从《唐诗鉴赏辞典》中,让我找到了出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读如此多的名篇名句,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时空,倾听诗人的浅唱低吟,又仿佛吃着满汉全席,每一道菜都冲击着我的味蕾。

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也让欣赏的盛宴推向了高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起笔就让我们置身于春江月夜,海潮涌动的壮丽画面之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妙;“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里。

《唐诗鉴赏辞典》每次只要翻开,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瑰丽的魔法世界,让我感到新奇,享受其中,沉迷于它的美好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