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礼赞
雨过天晴,渭水的水位终于停在了安全的位置。赵鸣鸾等人的告身文书,也送到了骊山的别院上。裴皎然同一行人作别,带着周蔓草和碧扉返回长安城。她归来的那一日,恰好是给苏敬晖定罪的日子。
王、崔二家袖手旁观,且拒不承认自己授意苏家私屯兵甲一事。魏帝也不深究,朱笔御批给苏敬晖定了谋逆的罪名。
裴皎然以中书侍郎的身份,先回到中书省接管了各项事宜,又在苏敬晖的判决文书上画喏。再遣人把文书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那边自是爽快地画完喏,又转送到尚书省。三省配合默契,第二日便在刑部传了诏令。
虽说苏敬晖作为家主,即便不知情,也当按律斩首示众。其父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子皆判绞。原按律其妻妾以及十五岁以下的儿子,以及母亲、女儿以及兄弟姐妹,都要沦为掖庭奴婢。但魏帝念其曾有功绩,特网开一面,皆流三千里。家中的部曲、奴婢、资财、田宅则全部没。
随着苏敬晖的定罪,苏家的流放。一夜之间,风云暗涌。眼看他锦绣高楼宴宾客,转眼朱门绣户皆成灰。而此刻开始中枢此等重要的权力位,已是空荡荡。只等着有人来重新掌管他。
在苏敬晖定罪三日后的朝会上,缺席多日的裴皎然总算出现。尽管休养多日,她依旧是一副病弱模样。
升座后,魏帝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转落到裴皎然身上,示意原正则上前宣读诏令。
“门下。朕闻先王之命相者,调燮阴阳,则四时顺其序;均和品类,则万物适其宜。故周卜帝师,得诸渭水;殷梦贤佐,求之傅岩。我择股肱,爰获侍从。《周官》六典,冢宰统百官;汉制三公,丞相调元气。中书之任,实代天工,非器识宏远、谋猷允塞者,畴克副兹?”
“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江淮盐铁转运使,雁门郡王裴皎然,挺其英才,生我王国。鸿翥九霄,骥逸千里。早参纶阁,润色王猷;出领方州,惠和黎庶。昔在宪台,肃清风宪;洎司喉舌,允协枢机。忠谠彰于夙夜,谋猷着于中外。”
“是用畴咨佥议,擢处钧衡。河朔之乱,画策而兵戎戢;江淮之祸,建言而廪庾丰。昔丙吉不言横道之劳,而汉宣倚重;谢安不伐淝水之捷,而晋祚中兴。观卿之行,异代同符。中书令,政本之地,王言之司,必资耆德,以总纲纪。是用进尔为中书令,依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赐紫金鱼袋。尔其慎持国钧,协和鼎味;使中书出令,合尧舜之典谟;黄阁陈谟,继萧曹之规画。可依前件,主者施行。”
原正则到底是识字,又有些许学识。这诏书念的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有好些个朝臣抬眼望向他,摇头喟叹。
而此诏书宣读的主角——裴皎然,却敛衣躬身,“臣入仕不过数载,入台省也未及十载以上,年未及而立,怎敢僭居相位。”
话落满殿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裴皎然身上。魏帝目光锐利地看着她,唯有当事人依旧一脸从容不迫,仿佛方才拒绝的不是显赫要职,而不过一七品官。
在魏帝的注视下,裴皎然垂首挽唇。这诏书看似妥协,实际上却依旧是在为太子量体裁衣。
一件衣服穿在当时需要者的身上,自然是合适的。可一旦这衣服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就需要想想法子。在不能重新拆改的情况下,只能将其垫起来。但不合适的衣服,始终是不合适,穿在身上晃晃悠悠的,哪能体验到好处。而那些垫子就是,中枢、藩镇、宦官。
三省自创立开始,本身就是为王朝的拥有者,最英明的皇帝服务的。但若相权集中,则意味着一旦下任继任者无法肩负皇权,尤其是在皇帝缺位或年幼时,便易诞生权臣。倘若不让相权集中,那么权力将落于外戚、后妃、内宦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