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虚与委抱腹藏汗 行道难夜奔大阳(1 / 2)

魂回东汉 一条土狗吧 1567 字 6个月前

没聊一会,刘协以要准备今晚东入大阳为由,从董承帐内侧门离去。

“子义,今日之事,万万守口入心。”

“国丈心安,贤自省得。”

“今夜东出大阳,若得隙则可自回军中,杨奉其人,素怀凶志,子义不可不防。”

“想来兴义将军不至擅杀于我,国丈宽心。”

“恩,如今汉室危如累卵,正是需要子义这般才俊扶持方得复兴。若能入得大阳,吾自当为子义请功。”

刘贤一番客套谦虚,这才退回到杨奉营中。

入得营中,刘贤脱去外衣,抱腹(内衣)之上,已然湿透。说实在话,今日一日,发生太多事情,一是杨奉难掩的忌惮之心,二是董承与小天子的勘测之意,让刘贤走的步步维艰。

也还算好,杨奉大败在前,让其不能在汉师里说一不二,要顾着天子和重臣们的想法。董承和天子两人的重心也全部在三路援军是否及时来援,勘测只是附带。这一点,从天子虽然口口声声皇兄,但是全然不提从何处论溯,也完全不提刘贤的父亲就能看出来。

“天子毕竟还是个半大小子啊。”刘贤心中暗暗想到,虽然已经有着远超常人的老成,但是到底还小,完全遮掩不了自己心中所想。如果如今的天子换成蒯良这种老狐狸,怕是肯定会做大量铺垫,许以官职,论以亲疏,最后才会提问引援之事。

不过这也是天子能活到现在的原因,如果天子太过老当,心智太过成熟,做事太过滴水不漏,怕是董贼废立之事又要发生了。

倒是董承,以前没听说过不觉得,如今当了国丈,越来越滑了。几句话就把刘贤从杨奉那里拉到自己的队伍里,而且诱之以利。而且董承很好的把握了那个度,因为刘贤是外藩之子,以如今局势来看,站队中枢哪一支党派还不如在荆州来的有分量,所以没有拉拢的很急。

越在中枢越难做事,刘贤算是看出来了。之前在荆州,虽然不说是刘贤的一言堂,但是只要和智囊议定,基本上就能让老父亲做好后勤配套等等事情。

反观中枢,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分管不一,但人人都是重臣,个个要提意见拿方案对朝廷策论指手画脚。

某些方面来说,你可以说这是群策群力,但是这帮子读书举孝廉上来的加上一个半大小子哪里什么都懂啊。

我举个例子,如今与李傕一同围攻献帝车架的张济。张济最初是愿意护送天子銮驾的,因何半途翻脸呢?因为张济指示尚书征调在河西担任太守的刘玄入朝,想让自己的亲信代替。

尚书梁绍迫于张济淫威,奏疏给皇上,让皇上拒绝张济。刘协则以刘玄在郡多年,不得无故征调为由拒绝。

就这么一个屁事,就让张济转走陕县,乃至于联合李傕攻打天子銮驾。大哥,什么时候了,你天子只能命令周边五里地的时候了,你还管刘玄干嘛呢?

再举一个例子,东涧之败之后,曹阳之败之前,李乐和去卑初来的时候,是打了一个小胜仗的,斩了李傕的部众千余人。

这个时候,董承杨彪都奉劝天子趁乱东进,而太仆韩融侍中史恃则认为乘胜可以和李傕和谈,奉劝李傕退兵,献帝深以为然,失去了最佳的东进时机,所以才有了曹阳大败。

当决策者不智的时候,中枢就会特别难。这也是后面三省六部出现的必然性,让提案、研制是否可行、具体执行三个对象分开,才能有可能规避掉决策者不智的风险。

所以不论杨奉其人如何,他那一句出入难安,的确是个正理。

“去卑那边答应了么?”刘贤转头对典韦说道。

“答应了,说至少会有五什的人马来保障咱们的安全以及撤退。”

“那就好。”

很快入夜,在此之前,汉师还装模作样的强化营防,加设守营器械等动作,用以迷惑三十里不到的李傕人马,摆出一副要在曹阳坚守的模样。

实则入夜无有多时,天子銮驾就在李乐和去卑的掩护下开始离营东去,前往弘农郡大阳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