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和吴景在得到临湘被围的情报后,大为震惊,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部分关节。刘贤在江夏根本就是故布密云,他的真实战略意图一开始就在长沙。潘濬和鲍隆表现出的软弱和敷衍,就是为了迷惑吴景和孙静(当然鲍隆基本上是真的能力弱)。
这两人一个是孙坚的小舅子,一个是孙坚的弟弟,纵然能力水平的确不弱,但也没有太多江东猛虎的锐气。两人随即选择往临湘回援,欲解临湘之围。而潘濬和鲍隆则选择主动出击,尾随二部而去,打逆风仗打不了,打落水狗他们还是有把握的。
而阎象在沙羡听到长沙被围的情况,大呼上当,担心刘贤达成战略目的,会快速撤出江夏。遂急令三部欲要在江夏北侧留住刘贤。孙贲劝道:“阎参军,刘贤虽然在长沙设了伏兵,我等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荆州在江夏还有两万逾众,我等兵力尚不如之,贸然相攻...”
“孙郡守,莫不是怕了刘贤小儿,素闻汝叔父乃江东猛虎,怎么至孙郡守这里如此畏缩怯战?”龚都开口笑道。他此行只领了五千人马,兵员素质又差,所以被孙贲处处压了一头。加上他本来就是贼众,是被阎象从刘辟那里借调来的,算是客将。
这一趟一直被动防守,压制了龚都作为流寇的天性,完全捞不到好处。如今听说刘贤要走,到时候就更没有油水可捞了,不由有些心急,说话也有点冲。
阎象听了孙贲的说法,陷入了沉思,孙贲之话的确有几分道理。在已知刘贤的根本目的是长沙的前提下,刘贤不可能一直在江夏与他们相持,撤是肯定要撤的。如果不能趁着刘贤撤军对他造成部分损失,他就真成了冤大头了。
但是相应的,刘贤手上尚有两万人马,不弱甚至还稍微比他们强一点,贸然出击,讨一点小好处还则罢了。万一被刘贤设计,别说讨好处了,江夏都有丢失的可能。
他白了龚都一眼,对这个流寇气质的所谓“将领”,他实在有些看不上,但是同在江夏做事,他也只能尽可能的包容。这种流寇,一言不合真的就会跑的,丝毫不带回头的那种,眼下江夏还用得着龚都,他只能耐着性子。
“若是以孙郡守之言,如今刘贤欲要回江陵乃至于围杀孙静吴景几乎板上钉钉,我等又该如何行事?”阎象紧绷着眉头,开口询问孙贲道。
“敢问阎参军,南阳的援军目前到哪了?”孙贲也没有理会龚都,反问了阎象。
“不知,恐怕最早也还有三日以上。”阎象见孙贲提到南阳,越发不爽。李傕和袁术关系也很差,这次为了留住刘贤,阎象自己做主,让了江夏以北三县给李傕,还许了粮草金银。没想到情势急转而下,江夏以北的三县马上就要回到阎象手里,却被他莫名其妙的许出去了。
不是阎象不想从平舆庐江调兵,这一个月,扬州情况也不好,袁术没有更多精力和兵力顾及到南面战场。所以阎象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和李傕谈,跟西凉人谈买卖,最直接是不假,但是最割肉也是真的。
“若是如此,我等留下刘贤三日即可,可分兵三处,前往云杜、安陆与竟陵,远远观之。敌若退走,我自扰之,敌若战之,我自退之。刘贤用计围了长沙,想要全身而退,我等若是不能在江夏咬上一口,怕是主公怪罪下来,我等皆难辞其咎。”
孙贲在江夏战场上提出了论游击战的雏形,可见孙贲是确实有能力的。但是他和阎象之间的差距也体现了出来,阎象是想在局部取得优势从而影响全局挽回战略上的颓势,而孙贲的究极目标则是防止袁术怪罪。
有人说,那不是全靠你一支笔写么,孙贲什么样,不是全在于你自己怎么写么。事实上,正史里的孙贲的野望确实是差点意思,孙贲随孙坚长沙起兵时就依附孙坚,多有战功。孙坚死后孙贲继承了孙坚的部众,又是多有立功,击破了周昂、张英、樊能等人,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随后转任九江太守,秩比两千。
在袁术称帝后,孙策选择反水,而孙贲选择弃官,待到孙策崛起,才重新启用孙贲为豫章太守至死。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到了208年,曹操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心怀畏惧,又因为自己女儿为曹操之子曹彰之妻,便想要把自己的儿子送给曹操当人质以求自保,被朱治说服才作罢
人是不错,能力水平道德修养都是上乘,可惜野心和政治素养低了点,不然江东之主可能未必就一定是孙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