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供得起,要知道供一个读书人出来,他们这样的人家就是勒紧了裤腰带供一个也供不起,别说供那么多了。
有人忍不住上门来打探消息。
李氏叹气道:“我也不是想着让他们去考功名,念那么多年,就是把我卖了我也供不起啊,就是想着好歹送他们去学两年,反正家里现在这几亩地,又有牛,我们娘几个就能忙活出来,不需要他们也跟着忙活,读几年好说亲些不说,说不定还能去找个账房当当,也比在地里刨食容易多了。”
“就算是这样,两个人的书读书人用到的笔啊纸啊也不便宜吧?还没说束修呢。”
李氏道:“所以啊,才让他们两跟着一起进去,不瞒你们说啊,他们用到的书我就买了一套,每样也买了一本,让他们两个看一本,笔墨纸那些东西都是捡最便宜的买的,进学的时候他们先生有给他们每人都送了一套,短期内这些东西是不必在添了。”
这么一说,好像是比较省钱。
李氏又道:“我们全家勒紧裤腰带供他们几年,等他们出来了就好了,这世上,识字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缺饭吃的。”
大家都不由自主的点头,他们一辈子连书本都没有看到过,对读书人自然敬重的很。
王富贵等一众老乡听到动静不由得都动起了心思,要说学两年,家里也不是出不起这个钱,要是读出来了,说亲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但要是送的话,家里的积蓄就要去掉大半了,他们还得等着今年盖房子呢。
一伙人都拿不定主意,周家已经没有了参考的价值,他们家如今不同了,家里有个老爷子坐着,去山里一趟从不走空,就是个财神爷,周果得到了他师傅就算是一成的本事,那也很厉害了,就算每天只是抓两只兔子回来,那也是不得了。
还有周大仓,那小子去从军,短短几个月就升了官,本事又大人又机灵,以后只怕前途不错,他们家别说供两个了,就是供四个那也是能供的起的。
但这些人家就说不定了。
不得已,大家只能结伴去找老里正,让他给拿个主意。
老里正一听说周家已经送两孩子去学堂了,就是一叹,有个赵老爷子在就是不一样,就算家里没男人了,日子也能过的红红火火的。
去了里正家后,有两户人家也决定送孩子去学堂,王富贵家就是一个。
其余的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就算是念两年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又当不了官,连秀才都考不上,花那么多钱,也不知道后面能不能挣回来,还不如把这个钱留着盖一个好一点的房子,说上几个贤惠家境好的媳妇,再买上几亩地不知道比不能吃不能啃的书本强去多少去。
还觉得周家简直是吃多了闲着,这个世道,日子多艰难,钱多难赚啊,还送孩子们去学堂,学两年就回来,只学那么两年,当账房先生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要他们。
老里正在家里叹气,转天也把自家孙子送进去了,就算供不起,但他以后能有一圈识字的同窗,也比大多数人强了。
周果一家人可不知道自己这个举动,将很多人都搅的睡不上觉,人跟人啊,就怕比,以前本来差不多,但眼瞅着你家大步大步的往前走,好像在走向另一条康庄大道,就有人心头焦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