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入朝(2 / 2)

明末:边军不退 沐风叶 1071 字 11个月前

中国历史上因为官智未开而阻碍改革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商鞅变法时,反商鞅的官宦阶层的力量是很大的,最终商鞅也被车裂而亡。再看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他所推行的改革其实使明朝回光反照了,但是以万历为首的利益大批统治者对张居正的改革视而不见,最终使改革的成果付之一炬;戊戌变法的时候,改革的步伐很谨慎,官老爷一点点利益都不让,民众莫之奈何;到了清末新政,社会危机已不同于从前,改革的目标大了很多,官老爷仍然一点点利都不想让,但这个时候,民众不再莫之奈何了,他们选择了反抗,干脆把你们手中的利益全部都抢过来。

所以,从历史的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其实又是一种妥协,是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的互相让步,在这当中,尤其需要官僚阶层学会妥协让步,如果丝毫也不妥协让步,改革无法进行,貌似官利得以保全,但种种问题仍然在,而且由于改革无法推进而越积越多,最后只能靠暴力来解决,等到那个时候,光脚的就不怕穿鞋的了。

所以,对于既得利益集团,适当地妥协让步是明智的选择,表面上看,是舍弃了一些利益,长远地看,胜过通过暴力的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而学会了妥协,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民主就来了,分享机制就来了,一种新的秩序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来,不必非要用动乱、内战和分裂这样巨大的社会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

可是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让统治阶级将手中的利益吐出去,又有几个能够做到呢?

所以中华大地上千年以来,数十次改革,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并且每次改革中最大的阻力,都来源于当前的统治阶级。

说白了,改革就是为了将利益重新分配,给底下百姓活下去的机会而已,可是这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不符合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朱大人,陛下是不想重蹈太岳公的覆辙。还望朱大人能够体谅。让大人离开,也是为了保护大人。而晋王的事,是没有办法的,大明藩王郡王上千,这头来不得,不过陛下已经安排好了,只要大人的人一到,晋王殿下会被偷偷放走的,晋王爵位还会在。”

朱威呆了好一会儿,反应过来之后,回头看着京城方向喃喃道:“可这京城中,只剩下陛下了,他扛得住吗?”

何令听到这话之后,笑了笑:“朱大人不必担心,陛下毕竟是陛下,最不济就是天天被那些大臣堵住门口骂而已,日子难过一些罢了,不伤什么根基的。”

朱威叹了一口气:“何公公,回去告诉陛下,撑不住就不要撑,等我回来。”

“是…奴才祝大人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朱威点了点头,对着何令一拱手:“告辞。”

“来人,传令李牛王二,兵发辽东,山海关汇合,入朝!”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