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隋唐大战(七)(1 / 2)

天下枭雄 高月 1509 字 2022-05-07

在新平县以北,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八万隋军主力正缓缓开至,正如李世民将最jg锐五万唐军放在自己身边一样,杨元庆带来的这八万军队也是最jg锐的隋军,包括了六千陌刀重甲步兵和五千重甲骑兵。

唐军大营矗立在一片略微凸起的高地上,方圆约十里,一条小河从左营潺潺流过,大营是板墙式构筑,高约两丈,士兵们在板墙上来回巡逻放哨。

在高高的板墙上,赵王李玄霸和大将尉迟恭正在注视着远方五里外的隋军大营,在晴朗的天空下,他们看得格外清晰,隋军士兵正在忙碌地构筑板墙,他们还没有完成大营修筑。

为什么不冲上去打他们个稀巴烂

李玄霸用鞭子指着隋军大营,他的语气里极为不满,自从上一次他在虎牢关受伤后,他便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唐军屡战屡败的消息逼得他快要发疯,他就恨不得率一支军队杀进太原去,将杨元庆和所有的隋朝官员全部杀死,以解他心头之恨。

但李孝恭阵亡后,李玄霸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沉默寡言了,眼睛里不时闪过仇恨的凶光,仇恨在他心中一天天的积累,他在等待,等待着复仇的一刻。

此刻他看见了隋军大营,复仇之火在他心中开始燃烧起来,再也无法抑制,他转头就向营内奔去,尉迟恭怕他有失,也跟了过去。

大营内,李世民正在沙盘前沉思,他得到斥候情报,隋军居然只来了八万人,明明有十五万大军,那么其他七万人到哪里去了他心中有一种不妙的感觉,虽然铜官道那边也出现了一支隋军,旌旗铺天盖地,但李世民认为。这是隋军在虚张声势,最多只有一两万人。

难道是......对于唐军在关中部署上的薄弱,李世民是心知肚明,他最担心的是关东防御薄弱,潼关和蒲津关一线只有三万军,如果隋军真的从洛水道南下冯翊郡,抄东线的后路,关东形势堪忧。

旁边房玄龄见李世民目光一直盯着冯翊郡。便明白了他的担忧,殿下,卑职也同样担忧东线。

李世民霍地转身,注视着房玄龄,你也认为杨元庆会分兵南下冯翊郡

房玄龄点点头,关键是现在的隋军主帅是杨元庆而不是秦琼。秦琼不会分兵东线,东线不是他的战区,但杨元庆则不同,他是从全局考虑,如果他发现东线薄弱,他必然会有所考虑,而现在他的兵力明显减少了......

房玄龄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却很明显了,杨元庆必然已派兵去了东线。李世民眼中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焦虑,如果东线被攻破,隋军长驱直入关中,直奔长安,那么他守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这就像一只桶,别的地方再坚固,只要其中一处出了问题,桶中的水同样会流光。

先生认为,我们该怎么应对李世民心有点乱了。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房玄龄微微叹了口气。现在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如果非要有所选择。那么我可以列出三策。

先生请说

上策是殿下与隋军速战,尽快击溃杨元庆部,然后火速救东线,中策是长安守军出击,出兵五万增援东线,使东线的兵力增加到八万,或许能抵挡住隋军对东线的进攻,下策是唐军全线放弃关中,撤回长安,坚守长安城。

李世民摇了摇头,下策首先就不能考虑,中线虽然最好,但太子肯不肯让步,还是一个问题,何况还有父皇制肘,我估计最多三万军,分一万守铜官道,那么东线最多只有五万军防御,能否坚持得下来

殿下的意思是,只能选上策房玄龄听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神情,应该说只有上策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不过......

李世民缓缓走到大帐门前,凝视东北方向的隋军大营,仿佛在自言自语,两军决战,应该以稳健为重,如果仓促应战,会得不偿失,最终导致失败,我该何去何从

这时,他忽然看见三弟玄霸如一阵风似的向大帐奔来,两边人怎么也拦不住他,后面还跟着尉迟恭,李世民眉头一皱,这是出了什么事

不要拦他,让他直接进帐来李世民随即吩咐亲兵一声。

片刻,李玄霸冲进了中军大帐,大声嚷道:二哥,隋军在构筑大营,不趁此机会进攻隋军,更待何时

你不要这么叫嚷

李世民极为不悦道:该不该进攻我心里有数,不要你来教我。

殿下

旁边房玄龄小声劝道:我们应该理解赵王急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