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直接从太原过来吗杨恭仁给兄弟倒了一杯茶,关切地问道。
杨师道接过茶杯点了点头,先去了一趟洛阳,然后过来。
洛阳
楚王殿下在洛阳,我先去见他。
杨恭仁沉默了,片刻他缓缓问道:你是劝我投降,是吧
当初大哥在荥阳时,我去找你,你告诉我,我去太原,你去长安,各给对方留一条路,大哥还记得吗
我记得。杨恭仁淡淡道。
杨师道叹了一口气,现在的时局我不说,大哥也应该清楚,唐朝大势已去,人人各寻后路,连关陇贵族的独孤氏和窦氏也暗地里找过杨元庆,现在荆襄战役已经结束,襄阳成了一座孤城,大哥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杨恭仁沉默半晌,叹道:这些我当然明白,只是当初李渊不肯用我,就是怀疑我会投降隋朝,我心中早憋了一口气,若我现在投降,岂不是说明他的猜测正确,我却陷于不义,这口气我咽不下。
大哥,这只是一口气而已,为了赌这口气,却赔进了大哥的前途,是否合算杨元庆让我转告大哥,只要大哥肯投降,他将实封大哥为户部尚书襄国公,而且五妹现是楚王侧妃,将来会是贵妃,我们家族又将成为皇亲国戚,大哥,不能为了一点面子,就毁了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杨恭仁低下了头,良久,他苦笑一声道:就算我不为面子,投降隋朝,那你大嫂和侄儿侄女怎么办他们都在长安,这会害死他们,我不能这样做。
大哥,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长安有隋军情报堂,可以很轻而易举把他们转移出来,而且还能让独孤家或者窦家帮忙,保护住他们,我可以保证他们平安无事。
杨恭仁背着手走到窗前,久久凝视着院外,他最终叹了口气:为我一人的颜面而陷襄阳城四十万人于危境,是我失大义了。
他又回头道:你回去告诉徐世绩,我可以把襄阳城交给他,但我要回长安,而且愿意回长安的士兵,也希望他不要拦截,我就只有这个条件。
杨师道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半晌,他无奈地问道:大哥真的要回去吗
杨恭仁点了点头,我不能让自己陷于不义,我必须回去,不管李渊怎么处置我,至少我问心无愧了。
杨师道知道大哥是个极为固执之人,他已决定之事,自己无论如何也劝服不了他,只得起身行一礼,无可奈何告辞而去。
杨师道刚离开不久,高士廉便匆匆赶来了,他也听说杨师道来了,这令他心中充满了希望。
杨尚书,听说师道来了,人还在吗高士廉进屋没有看见杨师道,心中不由有些愕然。
杨恭仁摇摇头,他已经走了,高长史,有件事我要告诉你,我已经决定弃城了,襄阳城已成孤城,和唐朝相隔,我们没有再守它的必要了。
高士廉默默无语,既然杨师道来过了,他便知道必然是这个结果,可以说在他的意料之中。
杨尚书决定投降了吗
我不投降,只是弃城,我还是回长安,这些士兵中有荆襄人,有关中人,愿意投降者我不勉强,愿意跟我回长安者,我将带他们走,高长史自己做一个决定吧
其实我早就想说,荆襄大局已定,死守襄阳城除了证明一点气节外,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了。
高士廉叹了口气,既然杨尚书做出了决定,那我们二人就分头行动吧愿意投降者,跟我开南城门出城投降,愿意回长安者,跟杨尚书走北门。
高士廉的表态倒有点出乎杨恭仁的意料,原来高士廉已经心存投降之意,不过这可以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要赌一口气。
杨恭仁平静地点了点头,就这么决定了
两个时辰后,襄阳城门大开,高力廉率领两万余荆襄籍和巴蜀籍唐军出南城门,向徐世绩率领的隋军投降,而杨恭仁则率领八千关中籍唐军,出了北门,向西北方向的汉中撤退,返回长安。
徐世绩并没有阻拦,率领大军进驻襄阳,两天后,徐世绩率领四万jg锐隋军向汉中方向进发。
这便是杨元庆交给他的任务,一旦杨师道劝说杨恭仁放弃襄阳后,由杜伏威守襄阳,他徐世绩则率领四万中原隋军进攻汉中,切断关中和巴蜀的最后联系,从而完成对关中的战略包围。
四万隋军沿着汉水河谷,浩浩荡荡向汉中进军,此时唐朝在汉中地的兵力并不多,只有罗艺率领的一万军队,以及之前柴绍带回来的数千败兵,一共有兵力一万五千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