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女意在裴雁的地位并不高,这是因为他为人极为老实,或者说是个书呆子,曾得举荐而出任县之丞,但因不通俗务,只当了年官便因得罪人太多而被罢官,被裴氏族人瞧不起。
裴矩也不太喜欢他,便命他回闻喜县老宅看家,直住在闻喜县,几个月前才进京谋职,裴矩想给他找份差事。
裴文意的妻子王氏也出身太原名门,气质温婉,孝敬公婆,心地善良,但她却比丈夫略略能干点,操持家务,抚养儿女,虽然日子过得俭朴,但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裴矩虽然觉得次子木讷,却很喜欢这个能干孝顺的儿媳。
裴文意夫妇都已近四十岁,他们共有四个孩子,两子两女,长子裴著已入仕,出任汾水县县丞,次子裴明在太原官学读书,长女裴悯玉前年出嫁,夫家是太原王氏,而裴敏秋就是他们夫妇最小的女儿,今年只有十四岁,也渐渐要谈婚论嫁的年龄。
裴家的族规是弱冠娶妻,十六为妇,也就是说男子须过弱冠之年后才能娶妻,这是为了保证裴家子弟能全心读书,不为家事分心,女子则须满十六岁后才能出嫁,这样保证她们生育时安全。
但也不是绝对,只要学有所成,也可以提前成婚,像裴矩就是十八岁入仕为官后娶妻。
王氏从杨元庆进门便注意到他了,她听公公说,这个年轻人是杨素之剁,靠军功升职,今年还不到十八岁,便已是州总管,伯爵,开府仪同三司,地位之高令人眩目,但对于王氏和她丈夫,这些官职头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品,人品才是第重要。
当然,父亲只是含蓄地告诉他们夫妇,这个杨元庆有成为他们女婿的可能,至于人家屋不愿意,女儿和他有没有缘分,这些都是未知之事,所以他们夫妇也不敢乱说话,以免被人耻笑。
杨元庆的相貌身材都令王氏很满意,身材很高,容貌英武,虽是武将,身上却没有丝毫的粗鲁之气,倒像个儒将:
王氏还从些细节上瑰察杨元庆,他的举止仪态,吃饭时对食物的挑剔,是否会咀嚼出声,甚至连侍女给他街酒时,他微微欠身王氏都注意到了,这些都是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但恰恰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个人的修养和人品。
到目兼为止,杨元廒还算让她满意,没有出现让她反感的举止,她现在唯担心的是杨元庆的学识怎么样,她可不希望自己的女婿是个目不识丁的武人,等会儿她要好好问问女儿,据说他们认识。
家宴上的气氛很融洽,裴矩兄弟都是健谈之人,而且裴矩知道杨亓庆下车去见了圣上,他很关心结果如何
又喝了几杯酒,裴矩便笑呵呵问道:元庆,今天下午你去面圣,结果如何
今天下午,杨元庆称呼裴文意为叔父时,他们之间的称呼便悄然改变,说起来,裴矩只比杨素小三岁,和杨素同辈,杨元庆也应该称他为祖才对,只是当初裴矩为刻意拉拢杨元庆而主动称呼他为贤侄,而现在裴矩再称杨元庆贤侄,显然不妥了。
杨元庆连忙躬身道:今天得裴大人指点,元庆茅塞顿开,特向圣上请罪,蒙圣上宽容,不仅赦我之罪,而且赐我田庄座,以安抚我为国戍边之苦。
裴矩和裴蕴听得面面相觑,这倒是奇闻了,擅自归京居然不但不被治罪,反而赏了座田庄,但两人都是朝廷高官,略思索便知道这其中必有其他事情,他们也不多问,起举杯祝贺杨牙廒。
元庆因祸得福,我们敬你杯
家宴的时间并不长,杨元庆便告辞而去,在书房内,裴矩和裴蕴二人开始商量件大事,倒不是联姻问题,联姻并不急迫,而是杨牙庆提到的另件事,关于太子,杨元庆明天更赴太子府出席太子为他专设的接风宴,他邀请裴氏兄弟同出席。
裴氏兄弟当然清楚,出席太子家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裴家站队,他们是选择齐王还是选择太子
裴矩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轻皱,杨元庆的暗示也有道理,如果太子不幸过世,圣上不立齐王,而立皇太孙也很有可能,齐王此人荒淫好色,愚蠢无能,就算他是圣上唯的儿子,圣上也未必会把帝位传给他,关键是圣上正当盛年,至少还能执政二十年,二十年后,皇孙正好青春妙龄,而且太子的三个儿子都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年幼好学,深得圣上的宠爱,我感觉立齐王和立皇太孙可能性是五五穷,弟以为呢
裴蕴也是个厉害角色,揣度圣意,十拿九稳,他官任御史中丞,专行弹劾之责,考虑问题尤其周密,他曾治理逃户之民,法度严峻,百无疏,深得杨广信赖。
太乎站位事关裴家前途,裴蕴也非常慎重,不敢轻易做出什么决定,他也沉思着道:我认为就算是立皇太孙,也不要急于表态,以裴家的地位,齐王也好,皇太羽也好,将来他们都会重点拉拢,倒不急于过早选择,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表态沉默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