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也很不明白,徽宗作为一个执政二十多年的皇帝,居然如此没有政治头脑如此幼稚;而蔡京作为二十多年的老宰相,难道连这点战略思维、这点政治智慧都没有吗?蔡京如此附和徽宗、提出这样荒唐的建议,到底仅仅是为了迎合皇上,还是另有所图?当然,杨光华也清楚,他们其实这么做就是在作;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或者不自量力,但他们确实是在作,是在自掘坟墓,但他们却得意洋洋自信满满。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既然你们不想活,那你们就等着自作自受吧。这不正是杨光华奋斗努力隐忍了二十多年所等待的吗?杨光华很明晰地感觉到,他要看的好戏,很快就要开场了。他决计要当好这个观众,必要的时候,再敲敲锣打打鼓吹吹号角,给他们加点油助点力,岂不是更好更热闹?
按照徽宗的要求,蔡京和王甫,得意洋洋的回到政事堂,就叫来了高俅和童贯,向他们传达了徽宗的旨意,并提出了他们的设想。
一向被蔡京认为没有头脑、不懂战略的高俅,一听这话,却问了一个令蔡京刮目相看的问题:“宰相啊,这话说说倒轻松,可我不知去哪里调集能在短期内训练到位、能征战金国的那么多官兵?”
此话一出,蔡京和王甫都愣住了,就都看童贯。在他们心里,似乎童贯就是战神,童贯瞬间能给他们变出千万能征惯战的大军来。尽管童贯两次征辽就折损了近二十万人,可他们依然把他当作救命稻草。
不料童贯却说:“别看我呀,我又不会变戏法。”
场面陷入了极度尴尬的境地。蔡京见此情形,只好说道:“老夫也只是向二位传达圣上旨意。究竟怎么推进,就请二位按照圣上旨意去研究吧。”
高俅和童贯,出了政事堂,觉得此事太过重大,为了慎重,同时也是为了准确把握徽宗的意图,接着又急急忙忙赶到艮岳,亲自听取了徽宗的旨意,也提出了他们在军事上的设想和建议。
徽宗最后只给了他们一句:“这是一次战略机遇,千载难逢,行则必行,不行也得行。搞不好,朕绝不轻饶!”
二人听着徽宗果决的话语,心里像装上了一堆铅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艮岳。
许多事情,往往会有巧合,也往往会出现意外。这不,就在徽宗君臣因阿骨打去世、金国发丧的大好机会而激动兴奋、信心百倍的厉兵秣马摩拳擦掌要出兵收回燕京以外的其他地区,进而讨伐金国时,就发生了一个巧合,也是个意外吧。燕京太宗王安中,派人带着一个叫李石的人,于徽宗向蔡京等人部署安排了准备攻打金国的次日中午时分,来到了皇上的办公大厅。杨光华看了王安中的来信,简单询问了几句,就让小太监带着两人去政事堂向蔡京汇报。
蔡京接过王安中的来信,还没看完,就把那只肥厚的手掌,“咚”的一声拍在桌上,大声说道,“好啊,真是天助我大宋!”
接着对秘书说,“快,去把王甫王大人和高太尉童太师请来。”
蔡京为何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兴奋?王安中派来的人,带来的这个李石为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