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顺从圣意推动联金灭辽(2 / 2)

听着王甫这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徽宗也在心里掂量着。看到杨光华正看着自己,就又问杨光华,“光华,朝会上那些人的发言和争吵,你也听了,刚才王甫这些话,你觉得如何?对这事,你什么看法?朕觉得,这事最终还得听你的。”

杨光华立即反问徽宗:“臣以为,任何事情都要做历史和现实的充分考量,深刻分析利弊。只要利大于弊,并且利弊悬殊很大,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阻力,都当果断的实施,坚定不移的推进,相反就应该痛痛快快的放弃。而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好,联金灭辽也好,都是涉及到国运国脉和江山社稷能否万年永固的特别重大事件,既需要慎之又慎,又要在看清形势,分析好利弊得失的情况下,采取果断行动。臣不知圣上对此特别重大事项的利弊得失是如何看的?”

徽宗沉思了一会儿,说,“唉,从政和五年蔡京提出这事,七八年了,朕经常被这事儿搅的不得安宁,觉都睡不好。朕以为,大宋的领土被人家长期占领,并且被一个小国长期欺负,实在是大宋的耻辱。所以收回燕云剩下的十三州,灭掉辽国,既是对祖宗的交代,也是大宋江山万年永固的唯一办法。再说了,这样, 朕还可赢得一个千古一帝的名声,虽然比不上汉武大帝,可在咱大宋,这功业也应当是举世无双的。从这个角度说,利当然远远大于弊。朕也细细地想过郑居中邓洵武他们几年前说过的话,还有那个什么草民说过的话,他们那些话,朕至今言犹在耳,觉得虽然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就像才刚王甫说的,他们没有站在国家至高无上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啊,他们的眼界太低了,格局也太小了,毕竟他们不是帝王嘛。要说前面几个先帝没有收回燕云十三州,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那现在有了金国这个外部力量的加持,咱大宋又是天下第一天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灭掉辽国,应当是不需要费多么大力气的事。不过呢,朕觉得啊,还是想听听光华你的具体意见,朕总觉得这种重大事项啊,只有你看得最全面,最高也最深远,不像他们,要么站在自己的角度、要么站在眼前看问题,甚至是为一己之私或者是鼠目寸光。”

杨光华听完徽宗的这一番话,自然就明白了一切,他心想,作为帝王,没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全靠参谋和下属想办法出主意,这样的帝王如何能成大事?你要灭辽,这可真是蚊子飞到蚊帐里,自投罗网了。那金国是虎狼之国,女真人是虎狼之人,他们就等着你上他的套。他们决然不会还给你曾经是辽国占有的燕云之地。那样,只要他收拾完了辽国,他与你宋朝比邻为居,而你宋朝既没了长城的天然屏障,也没有黄河的天堑阻隔,你还靠什么保障你的国家安全,金人的骑兵铁蹄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你的大宋还能存活几天?如此一想杨光华就偷笑起来,很是干脆的说道:“臣觉得,皇上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臣也是这么看,臣跟皇上的观点可谓心有灵犀,一脉相承吧。臣赞成联金灭辽、收回燕云十三州。不过,应该果断快速出击。军事行动,最忌犹豫不决首鼠两端。臣以为,应该先借助金国的力量,把燕云十三州收回来,再跟金国联手,灭掉辽国。只是呢,灭掉辽国之后,要迅速调集兵力,巩固国防。燕云十三州收回之后,长城的四个大关口也就是咱们大宋的了,那样,咱们就有了长城四大关的天然屏障,金人要想侵入中原,那可就如登天一般难。不然,中原大地就会成为金人的牧马之场。”

要论起来,杨光华这些话,前面助推徽宗收回十三州,是没有错的,但灭辽,将宋朝的广袤疆域暴露在金人的眼皮底下,明显是把宋朝望死亡的边缘上推,最后面的建议,又确实是为大宋所想。如此一来,即使将来大宋真的被金灭掉,杨光华在历史上的口碑也应该不会很差,最起码不会受到万民唾骂。

杨光华的话音刚落,王甫就迫不及待的说道,“皇上,下决心吧。咱们有八十多万的禁军,有雄厚的国力,再加上外有金国的联手,内外条件都具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有了,只要克日出兵,灭掉辽国,还不是摧枯拉朽似的?只要辽国土崩瓦解了,咱们收复燕云十三州,那就不用费吹灰之力。据臣了解,童贯已经带兵在中辽边境部署好了,将士们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要为大宋建功立业呢。这大好的形势,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呀,皇上!”

王甫这话,既恳切又煽情,徽宗听着,很受鼓舞,心里热乎乎暖洋洋的,因此一边听一边不断的点头,说到:“你们两个说的都特别好!很合朕的心意。朕也要为大宋、为历史建一个大大的功业;要书写出最最辉煌的篇章,咱们就等着拿回燕云十三州,打出大宋最辽阔的疆土,建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宋吧。你们安排跟金国联系和出兵的各项事宜吧,朕准了。后面的事,就全看你们的了。”

可徽宗决心已定的话刚刚说完,正要离开办公大厅,中书舍人宇文虚中却急匆匆赶来,顾不上行礼,就递上了一份奏书。徽宗一看是宇文虚中,以为他作为中书舍人,一定会跟自己保持一致,一定是赞成自己出兵观点的,就把奏书接过来,递给了杨光华,说,“光华你念给朕听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