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虽然学问不高,也没有功名,可是他长期在徽宗身边,又加上自己爱学苦学,特别是当上尚书之后,为了不至于被人笑话,几乎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练上半个时辰的毛笔字,所以也写得一手好字。徽宗看到,杨震的申请报告,字写得很是工整,并且很有点自己瘦金体的味道。
转瞬间,徽宗就看完了。徽宗抬头问杨光华,“他就这些理由吗?没说别的?”
杨光华说“没有,哦,对了,他把报告送来时,说,皇上若能恩准他提前退休,他将专门到这里来向皇上谢恩,并聆听皇上恩旨。”
徽宗说:“啊,张商英啊,你对这事怎么看啊?”
张商英稍一迟疑,说:“皇上,臣上任后,需要官员队伍稳定,最好不发生波动,毕竟还是这些老尚书老官员,人熟,情况熟,业务熟,各方面工作起来都便利,所以臣想,最好不让他们提前退休。真要是到了退休年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可要是不到年龄的,臣建议最好不要给他们办理提前退休。不然,官员队伍,特别是重要官员队伍,就难以稳定。”
“那,光华你的看法呢?”徽宗又问。
杨光华对徽宗的脉把得很准,他知道徽宗出在对杨震已经心生不满,但又碍于杨震的特殊身份,不能让人感觉出来 ,于是便答到:“臣的看法是,虽然这些老人提前退休,对朝廷来说是损失,可是臣也认为,新陈代谢是正常现象。当然,臣唯皇上恩旨为行动指南。”
徽宗感觉杨光华的话,倒是中肯。而对张商英的话,却从内心里有点儿像是被毛刺挠着一般,说不清什么滋味。心想,你越不想让他提前退,朕还就偏让他退。这事,还就不能依着你。
于是,徽宗便说:“你们两个,一个太师,一个宰相,大宋朝一二把手的想法,朕都明白了。依朕看来,既然他想退,就让他退吧。旧的不去,新的进不来。虽然,杨震是朕的老管家,自从朕登基以来,先后担任内侍省的大总管、户部尚书这么多年,对朝廷,对国家都是有贡献的;也给朕出了很大的力,付出了很多心血,朕忘不了他。这样,朕批准他退休。光华呀,你们要想着,杨震为官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贪占过,没有做过违反朝廷有关规定、违背皇上旨意的事情。可以说功高德昭啊。为此,朕要给他一个荣誉,封他为少师吧,让他以少师的名义退。另外,朝廷拿点钱,把他家的房子呢翻修一下。朕就不另外赐给他房子了,也算是给他的一个报偿吧。”
“噢,对了,既然杨震要求提前退休了,吴居厚比杨震还要大两岁,他没有提过退休的事?”
杨光华看了看张商英,张商英摇头,杨光华就回答说:“没有,从来没提过。”
徽宗又问:“那,他的工作表现怎么样呢?朕好像很少见到他呀。”
杨光华知道吴居厚是个滑头。自从当了参知政事,因为是蔡京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他也许看清了形势,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分量,所以他在这个位子上,除了上朝下朝,再就是参加蔡京召集的一些小型会议。在所有的会议上,从来不多说一句话。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很是轻松舒服,也从来不向皇上提要求,更没听说过有出格的行为和不敬的言论。皇城司也曾经专门对他的情况做过一些了解,但是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所以杨光华就回答到:“皇上,吴居厚工作正常吧。各方面表现也算正常。”
徽宗就皱了皱眉头,说到:“张商英啊,你回去跟吴居厚谈一下,让他也写一个提前退休的申请报告,朕给他们两个人同时批了。还有张商英你这个吏部尚书,啊,就不要再兼了。宰相兼着吏部尚书,话不好说,事也不好办。你就不用写报告了。至于空出来的户部尚书、参知政事,还有吏部尚书,这三职由谁接任?朕考虑好了再给你们说。下去吧。”
杨光华和张商英退出了办公大厅。
其实张商英从担任宰相,就想辞掉吏部尚书职务。而今这话不是他先说的,而是皇上让他退掉吏部尚书职务,这意思和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张商英从出门就低着头。杨光华看了他一眼说,“宰相啊,您是宰相,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皇上说的不是很正常吗?何必呢?我比你年轻,但是看得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在什么位上,咱就在什么位上做好事出好力,问心无愧就好了,何必在乎谁谁谁一句话,和那么一顶乌纱帽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