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蔡京谋划大动作(2 / 2)

杨光华跟蔡京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就把那份儿诏书草稿放在眼前,仔细的看起来。

原来,这份诏书的内容,仍然是针对元符年间,皇上向全国下诏,广泛征求意见的事情。杨光华以他特有的高速阅读了一遍,已经弄清了蔡京的意图。前期,处理了鹿敏求等三个小官,并对元佑年间二十一个大臣的子弟,不得在京城居住进行了处置。现在蔡京起草的这份诏书,就是要把那些向皇上建言献策的官员,全部进行划线分类,作出进一步的处理。

杨光华看着,眉头就锁了起来。他不明白,蔡京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蔡京已经看到了杨光华皱起的眉头,就小声问道:“杨大人,你看我们是不是到......”

杨光华心领神会,咳嗽一声,看到杨戬快步走了进来,这才站起身,拿着那份诏书草稿,带着蔡京走进了休息室。

不等蔡京说话,杨光华先问道:“前段时间,不是把那些借着谏言献策名义、想谋取好处的人处理过了吗?特别是对司马光等人的子弟,作出的处理,影响好像挺大的吧?”

蔡京说:“杨大人啊,你呢,没有在下面待过。朝廷也好,下面也好,官场的很多情况呀,你可能不是太了解吧。处理那三个小官官,还有那二十一个人的子弟,反响是挺大。但是这些人多数都不满意,还有一些跟他们有关联的人,也不太满意。再说了,上书进言八百多人呢。只处理这二十多个人,只是毛毛雨、挠痒痒的事儿,管不了大用。你可要知道,借着谏言献策的名义,打着这样的旗号,招摇撞骗,谋取私利,这种人多的很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执掌权柄,特别是掌管朝廷的大权,总是妇人之仁、没有铁的手腕、过硬的手段、该出手时不能出手,那你的政权肯定就稳定不了,江山也安稳不了。根据我的了解,在那一次皇上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很多都是善于投机钻营者,有的甚至就是跳梁小丑,而这些人却钻进了我们的各级衙门,有的还当上了大官,掌握了不小的权利,你想,如果不果断的处理这些人,不就是国家的隐患吗?任其发展下去,等到他们形成一种势力的时候,一旦条件成熟,气候合适,这种隐患就会演变为魔鬼,这会多么的危险呀!”

杨光华自然明白,蔡京这么搞下去,官员队伍势必会出现混乱,各级官员队伍如果乱了,国家政权还会稳定吗?但这种混乱,能摧垮大宋的江山、能动摇大宋的根基吗?杨光华觉得不可能。再说,从蔡京的角度说,他也不希望大宋垮掉,而他所希望的当然是大宋江山更加稳固,国家更加兴旺发达。不然,他就不能做宰相、当高官了,这当然是他蔡京绝对不想要的结果。而目前他要采取这种手段,无非就是想达到扩充自己队伍、提升自己实力的目的。但杨光华在心里说:只要你开了这样的头,后面的就由不得你!房梁一旦烂开了头,它会自己停止腐烂、回归正常吗?答案自己是不能!

当然,能够烂到什么程度、会产生多大的效应和力量,杨光华看不透,他自己的确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他至少明白一点,只要允许、纵容蔡京这样下去,对于大宋政权来说无疑就如苹果内部的钻心虫,一点一点的蚕食完整个苹果。直到将苹果全部吃掉,或者造成彻底的腐烂。

如此想着,杨光华就微微一笑说,“宰相说的是,光华没在下面当过官,的确不了解下面的情况。我呢,也只是想了解一下。宰相的很多做法,就是我的老师啊。你看这件事还要不要向皇上禀报?”

蔡京说:“还要吗?我们要是再向皇上禀报,皇上会不会又说我们是画蛇添足、或者找皇上的麻烦呢?皇上不是已经说了吗?重大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到江山危亡、不涉及皇权,就有你来定吗?所以我才直接找你呀。”

其实,杨光华并非不知道,皇上给自己的权利到底多大。他这么问,只是为了一则为自己留条后路,二呢,也是看一下蔡京的口风,看他到底怎么想的,由此可以侦测出蔡京的深层想法。

杨光华回道:“这样吧,这封诏书呢,基本的意思已经说明了,但是不是还要有一个配套的文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