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原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他所的担心的,是皇上会不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会不会提出他没有准备或没有考虑的问题?就象上一次杨光华替他解围的问题一样?皇上这样一说,蔡京彻底放心了。不但对这事放心了,而且对当好宰相,当一个一切都能说了算的宰相,心里也有底了。因此他就表态说道:“谢皇上的信任。老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重托,在皇上的领导和指导下,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努力打造一个卓越的王朝,使大宋江山更加稳固,大宋的人民更加幸福,皇上的丰功伟绩名传千古永垂不朽。”
“好,很好。放手大胆地去干吧。我要继续研究唐代的山水画了。”徽宗向二人挥了挥手,然后从龙案头上拿过一本画册,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第二天,蔡京便拿了一份儿诏书草稿来,让杨光华阅看。自从蔡京正式就任宰相以来,凡是由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起草、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文书,一律由蔡京亲自拿着来请皇上审阅批示并最后签发。
而今,蔡京又对行文流程做了一下变革,那就是不论各部门,还是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们起草的文书,一律交由蔡京先审阅把关,然后由蔡京再呈请皇上审阅批示。这既强化了宰相的权威,同时,也避免了有些事情皇上清楚,宰相却不知;皇上批准后,宰相即便不知也不得不执行的被动局面。
不过蔡京想得非常周到。他非常清楚杨光华对自己的全力支持,同时他也知道杨光华是皇上无比信任和倚重的秘书。因此,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能怠慢杨光华,更不能得罪他。蔡京很明白,得罪杨光华就等于得罪皇上。所以,不论任何文书,蔡京只要拿着来找皇上审阅,必先让杨光华看过,并且都要征求杨光华的意见。当然杨光华也明白蔡京的心思,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只看不说;极个别的,特别是那些容易引起皇上敏感,或者会使皇上对蔡京有看法的措辞或者说法,杨光华会提出来。这样蔡京对杨光华只有感激的份儿,而不会有任何的不愉快。
今天也不例外,蔡京端着这份儿文书草稿来到垂拱殿之后,给杨光华打过招呼,就把文书草稿放到了杨光华面前,说:“请杨大人先过目一下,这份文件呢很重要,也很敏感,可能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杨光华一听蔡京这话,就觉得非同一般。接过来一看题目,头就有点懵,喉结先滚动了一下,迅速地往下看去。
这是一道准备发往全国的诏书。核心意思就是禁行元佑法。颁布这样一道诏书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扬神宗大业,巩固元丰变法成果。杨光华的脑子快速的转着。根据他的了解,蔡京当年从地方调入京城之后,曾经在多个部门任职。而真正的崛起,是在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过程当中,尤其是他强力推动木兰陂的修建,受到了神宗帝和王安石的高度重视,正因此神宗帝才把他从一个六品官员提拔成大宋使臣,直接派往辽国出使,为辽国皇帝贺寿。这次出使蔡京干得非常出色,因而回来之后接着就提拔成了正四品的中书舍人,所以蔡京最得瑟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期。可神宗去世之后,哲宗朝元佑年间,由高太后听政、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推翻王安石的法律,恢复差役法,善变的蔡京全力拥护,并且工作非常出色,受到了司马光的肯定和表扬。蔡京原本以为自己能借此上新台阶呢,却不料被众多保守党人检举弹劾,并因此被逐出朝廷,一直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革新派的章惇任宰相,才重新把他调回京城。但因章惇对他的戒备,始终不得重用。有这些经历,蔡京对哲宗朝有一些不满情绪,可想而知。可是,哲宗毕竟跟徽宗是亲兄弟呀,并且徽宗还是接哲宗的班,当上皇帝的。而今刚当皇帝两年多,就算兄长的旧账,并且言词如此刻薄严厉,杨光华觉得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厚道的。当然蔡京的这一招如果能获得徽宗同意,那可一定会有好戏看,也必定会引起朝廷的不稳定,这却是杨光华巴不得的。
不过,徽宗只要有点头脑的话,要么不会同意下发,要么因此对蔡京产生看法,甚至因此疏远他。杨光华暗下决心,一旦徽宗不同意下发,自己一定要帮助蔡京闯过这一关,尤其不能让蔡京因此跌倒。当然,最理想的是,这道诏书能够顺利下发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