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国号改为建中靖国(1 / 2)

概括朝廷的言官们和各级官员,上书言事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人事安排呀、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啊,还有廉政勤政等等,徽宗总是能从善如流,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正是因为这样,朝野上下兴起了一片提意见建议的热潮,但是事态的发展,却有点儿令徽宗没有料到。渐渐的各方所提意见建议,把矛头又集中到了两惇和其余党的身上,主要是关于赞成或者反对神宗和哲宗变革两种观点上。这两种观点的争执和斗争一直持续到了年底。

而这些措词温和而又说理精辟的奏章,深深打动了徽宗,既让他深深的思考, 又推着他作出新的决断,以终止这种无休无止的争论,把心思集中到国家建设上,于是他就在十月底让杨光华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明自己对元丰元佑两党之争的态度,以平息朝野上下的争论。

诏书说:“朕对于军国大政,以及用人标准没有元丰元佑的区分。斟酌某项举措是否可行,办法是否妥善,只看是否合乎时宜,辨别忠奸、用舍进退,只看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能使政事稳妥无失、人才各得其所,天下就太平了。无偏无党,正直是与,清静无为,顾大局识大体,使天下得到休养生息,以成就朕躬继志述事之美,岂非一件好事?如果曲解别人、心存偏见,妄自更改已有法规,扰乱政治,伤害国家利益,不但为朕所不容,而且也为天下公论所不许,朕必与国人共同唾弃之。”

这一道诏书,可以说是徽宗在位期间所下的最有分量也最有价值的诏书。杨光华起草这道诏书的时候,心里非常明白,像徽宗这样的人,一时心血来潮、激情澎湃、信誓旦旦,其实过不了多久,热情一退他的玩心和花心就会复发,这是任谁都控制不了、也管不了的。他经过跟徽宗相处这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对徽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已经看到了徽宗与当年的李煜是何其的相似啊,甚至在很多方面徽宗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徽宗一直想着要改年号,改个什么年号呢?受朝野上下提出的意见建议启发,徽宗就跟杨光华说,朝廷从神宗先帝以来,大臣和全国士子们一直因为变法和反对变法争执不休,弄得朝堂上,乌烟瘴气,既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也影响朝廷和官员们的形象,更影响官员们的积极性,所以我就想以后不要再争执。那么想问题、做事情以什么为标准呢?就以是不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既不要看是哪个党哪个派,也不要看提出的问题是变法还是反对变法。我想就以这个为核心目标起个年号。

杨光华一听,愣神凝思一会儿,才说,“皇上,您是不是想叫,建中靖国?这是取太平和平、和谐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国的意思吧?”

徽宗马上拍掌说“哎,对,我正是这个想法,就这样定了!”

于是从徽宗登基的次年一月一日起,年号由元符改成了建中靖国。

转眼间,杨光华已经来到徽宗的身边半年多了,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杨光华得以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徽宗。可以说徽宗与他已经是深交和神交。杨光华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徽宗想的很好,也下决心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把大宋江山打造的更加牢固,更加强大,可是明眼人都能明白,像徽宗这样喜欢玩儿的皇帝,这些事都是他心血来潮的时候做的,等激情一退,就又会回到原点,甚至会后撤。不管是因为年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徽宗做皇帝,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路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做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并且耳根子很软,极容易成为墙头草。作为曾经的帝王,杨光华很明白,这样当皇帝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也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