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吭声的韩忠彦说话了:“我们做臣子的,也不能凡事都等着皇上。再说,为皇子百天贺喜,说起来是皇家的事,也是皇上的事。既然是皇上的事,咱们就得主动替皇上分担、主动为皇上着想才是。可以说,把皇家的事办好了,也就是办好了皇上的事,办好了皇上的事,不也就是办好了朝廷的事?所以呀,也不必非要循那前朝的例子。”
李清臣不等宰相说完,就咕哝道:“我看你们这都是自作主张。最好还是听听皇上对这事的想法。只是不知道皇上有没有想法。”
这句话刚说完,就听说有人在门口说:“有啊”。
众人抬头一看,徽宗已经跨进了门槛。众人急忙离开座位,起身向皇上行礼。
徽宗显然很高兴,对大家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都坐下都坐下。此事呢,是由光华秘书提出的,他呢,也做了比较周全的安排,我很赞成光华秘书的安排,至于搞成个什么规模的,哪些人参加,怎么搞法?你们可以商量。这就是我的主张。”
李清臣接口说:“皇上,老臣有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徽宗说,“你说嘛,你说出来我才知道啊。”
李清臣就说,“刚才杨秘书呢,已经把英宗和神宗为皇子贺百天的事儿说了。我觉得呢,那样做法很好。不必弄的范围太大,声势太大,要不然的话,一是破了前朝的例子,第二呢也会有些其他的影响,反而好事儿办不出好的效果”。
梁师成却接过话头说:“李尚书这话就说的过了。场面大一点,规模大一点,人多一点,热闹一些有什么不可的?这怎么就破了前朝的例子,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事儿、一个朝代的说法,就象刚才宰相说的,不必什么事都循前朝的例子,要不然的话这时代怎么发展啊?”
杨光华从这四个人争吵中,既看出了每个人的性格,也听出了每个人的观点和处事态度,觉得很有意思。徽宗呢,也是第一次见这四个人在一起争论,就觉得让大臣们这样争论一下,倒也不错,这也是审视大臣的立场观点和性格脾气很好的办法。
两人本想听他们再争论一下,可韩忠彦咳嗽一下,说道:“守着皇上在这里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显得多没素养,多没水平?我看这样吧,既然这事皇上委托杨秘书总主持,就听听杨秘书的吧?”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见此情形,杨光华不得不说道:“既然大家让我说,我就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想法。我赞成李尚书和梁大总管的意见,但是我只赞成一半。我更赞成宰相和杨尚书的意见。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呢,应该是小半皇家,大半朝廷。我这意思就是说皇子是皇上的长子,关乎到朝廷的未来,也关乎到大宋朝的国脉。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家的事不就是朝廷的事吗?可是为皇子百天贺喜呢,从祖上来说又都是当做皇上自家的事来办理的。我们既要遵循先朝的例子,同时也要结合现在朝廷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拘泥于先朝的做法,照搬先朝的经验,所以应该以皇家的名义,在后宫举办,由梁大总管担任总负责,具体安排地点、规模、形式、还有花销等等,礼部李尚书这个地方呢,负责帮内侍省把关,特别是规格和礼仪问题,都要有礼部协助方能做得完美。而费用呢,就应该由户部拨付。”
听完了杨光华的设想和安排,梁师成很高兴地说:“好,我完全赞成,我一定竭尽所能,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得风风光光,让皇上满意,太后满意,满朝文武也满意。”
李清臣听了杨光华的话也不好再说别的。韩忠彦和杨震自然都与杨光华的想法高度一致。
原本定下来就办的事,为何要搞得这样复杂?只有杨光华自己心里清楚:此事本就是皇家的事,若徽宗想办成朝廷的事,足以说明他好大喜功爱面子;而大臣们呢?谁真正的正直无私、谁不顾大局一心讨好皇上,通过此事便可看清,这就可以摸到皇上和大臣们的脉,为下一步掌控朝局、左右皇上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