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子城?鹿城?湖城?”
大明舆图上,杨嗣昌的手指从东边的大青山开始,一直往西边挪动,最终停在了阴山脚下。
作战计划显然出自林纯鸿,杨嗣昌接到王继谟的奏章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点。
与一名政客、或者说政治家完全不符的是,杨嗣昌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
大漠之南,适合游牧的地方并不多,贺兰山地区算一块,沿着黄河的阴山、大青山算一块,最后就是靠近辽东的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
若三城能够筑成,并且政策应用得当,穷十年之力,足以把蒙古人最大的游牧区纳入汉人的直接统治之中。
这是历史上从未完成过的壮举!
在中原朝廷最为强大的汉唐时代,汉人不是没有筑过城,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如同中原一般,在游牧区建立严密的统治。可惜,最终都失败了。
原因非常简单,在草原筑城,城小了,守不住;城大了,后勤补给的压力非常大,最终会拖垮中原的朝廷。
不过,当犀利的火器及坚固的棱堡结合在一起后,情势就完全不同了。
杨嗣昌注意到棱堡这玩意,还得从左良玉攻击襄阳说起。左良玉在襄阳城下惨败后,杨嗣昌特意跑到襄阳,细细地观察过棱堡。
棱堡的防守能力之强,几乎让他拍案叫绝。他认为,像襄阳这样大的棱堡,仅仅只需要五千精锐之师,就足以抗击数万精锐的轮番攻城。
他的观点在旅顺棱堡上得到了验证。林纯鸿仅仅在旅顺棱堡部署了数千人马,就让战力独步天下的满清鞑子一筹莫展,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杨嗣昌敢打包票,林纯鸿在三娘子城、鹿城、湖城修筑的肯定是棱堡,而且棱堡的规模不会太大,很可能每城只放数百或者千余人马驻守。
如此少的人马,就算在数千里之外,供养的压力也不会很大!
杨嗣昌非常敏锐,几乎已经看到了彻底解决北方边患的曙光。
只可惜,这份功劳属于林纯鸿,与朝廷没有任何关系。放眼天下,也只有林纯鸿才有这份财力,一口气在草原连筑三座棱堡。
作为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荣光早已渗透至杨嗣昌的骨子里,他做梦都想永远解除数千年来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杨嗣昌虽然明知林纯鸿主导了这次战争,也倾向于放任林纯鸿施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杨嗣昌立即票拟,建议朱由检同意王继谟的计划。由于事先与朱由检做过沟通,朱由检也毫不犹豫地在票拟上批红。
做完这些事情后,杨嗣昌的兴奋还未过去,继续思索华夏民族在草原上的应该采取的战略。
杨嗣昌认为,草原不能成为中原的负担,而应该如海洋一般,有反哺中原的能力。这种反哺,一则是获取在中原生产成本极高的战马、羊毛、兽肉等物,二则是提供中原难以培养的骑兵兵员。
同时,中原也应该为草原提供在草原上无法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棉布等物,双方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最终融为一体。
杨嗣昌还认为,应该将草原看做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任何对立、仇恨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战争及杀戮。
最后,杨嗣昌还认为,应该筹谋在草原建立严密的统治,让草原民族彻底摒弃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由于羊毛这一利源的出现,牧民们能轻松地从中原获取粮食,固定于某一区域放牧,成为了可能。中原大力发展毛纺,不仅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也能为草原民族提供购买中原货物的金钱。
……
杨嗣昌越想越兴奋,恨不得自己亲自操刀,来主导中原对草原的攻略。显然,这不可能,杨嗣昌舍不得让这些足以改变时代的构想湮灭,想来想去,杨嗣昌给熊文灿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以探讨的名誉,将自己的构想完完整整地变成了文字,发往陕西。
熊文灿宦海沉浮半辈子,一眼就看出了杨嗣昌的用意,迅速将信函转交给林纯鸿。
林纯鸿看到杨嗣昌的信后,忍不住发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末了林纯鸿对张道涵说道:“仅从杨嗣昌写这封信看,杨嗣昌就不是政客,而是一位心怀天下、以黎民苍生福祉为己念的政治家!”
林纯鸿将自己对草原的战略告知熊文灿,令其回信给杨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