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北京城一片愁云惨雾,原因无他,荆州方面的税收没有按时送到,皇帝的内帑、户部的银库空空如洗,连老鼠都能饿死。
京营的将士,军饷还没有着落,官员们的俸禄,又拖欠了两月,京师内,怨声载道,纷纷将矛头指向陈奇瑜,弹劾陈奇瑜的奏章每日如雪片一般飞向宫内。
弹劾陈奇瑜是表,其真正目的在于杨嗣昌,这点,只要有点政治头脑,无不了然于胸。
朱由检被逼得没办法,多次询问杨嗣昌和陈奇瑜,能否下调本金率,加印一批银票。
杨嗣昌和陈奇瑜顶住压力,坚决反对。杨嗣昌没有一丝回旋余地地指出:“林纯鸿借口财计艰难,未上缴秋税,目的就在于诱使我们加印银票。一旦我们加印银票,他必然上调金银兑换比,掀起银票挤兑潮。到了那时候,我们兑换不出大圆来,银票必然成为废纸,林纯鸿就达到了搞垮银票的目的。”
经过数月的熏陶,朱由检好歹弄明白了本金之类的概念,知道杨嗣昌并不是危言耸听。
没办法,朱由检和杨嗣昌只好苦熬。
朱由检在苦熬,杨嗣昌只是表面上如此,内心却在等待林纯鸿开出条件。
杨嗣昌心里非常清楚,林纯鸿不上缴税收,致使朝廷财计艰难事小,更为危险的是,此举意味着林纯鸿离真正独立只有一步之遥。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杨嗣昌有点倾向于接受林纯鸿提出的设立大明银行的奏议了。毕竟,设立大明银行,朝廷失去的仅仅只有发行货币之权,若是不同意设立大明银行,朝廷能否延续下去,还在两可之间。
两相比较之下,杨嗣昌自然愿意选择设立大明银行,这也是极为无奈的选择。
但是,这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宣之于众,更不能向朱由检提起,谁能知道,性急、满脑子大明中兴理想的朱由检,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会做出什么疯狂之举?
果不其然,杨嗣昌没有等太久,杨一仁再次奏请设立大明银行。
杨一仁在奏章大谈大明货币制度混乱,给朝廷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大明境内的货物流通,只口不提设立大明银行后,荆州方面的税收将如期抵达京师。
众大臣都是人精,虽然杨一仁不提,都无比清楚地知道,杨一仁的奏章全是废话,真正的落脚点还是在荆州的税收。
就在杨一仁上奏章的第二天,通政司又收到了安庐巡抚史可法及南京户部尚书的奏章,奏章的内容差不多:奏请设立大明银行。
也就是说,江南地方势力亦开始发力,支持设立大明银行。
杨一仁、史可法及南京户部尚书的奏章之后,紧接着,一些朝臣,也开始上奏章,支持设立大明银行。这些朝臣中,极少数是因为家里困难,希望设立大明银行后,让林纯鸿尽快将税收运到京师;绝大部分却是持与杨嗣昌同样的看法:设立大明银行,朝廷方可延续;不设立,林纯鸿将在独立的路上越走越远。
杨嗣昌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现在他还需要试探,到底朝廷满足什么条件,林纯鸿才会将税收运到京师。毕竟,设立大明银行少不了旷日持久的筹备,若林纯鸿坚持大明银行成立后才运送税收,恐怕朝廷还未等到银行成立,就先行一步散了伙。
他马上派李绍翼与杨一仁接触。
杨一仁非常隐晦地告知李绍翼:只要开始谈判,税收立即从邦泰钱庄北京分号进行划拨。
条件仅仅只是开始谈判?
杨嗣昌大喜,立即进宫,向朱由检点明形势的险恶之处。
果然,朱由检差点抓狂,甚至兴起了破罐子破摔,与荆州决一死战的念头。
杨嗣昌苦口婆心地劝解朱由检,声称成立大明银行后,短期内,朝廷可获得一大笔收入,另外,还可以削弱当前荆州对货币的绝对控制权。
杨嗣昌还力主将江南方面纳入谈判序列之中。他认为,有了江南的加入,虽然无助于朝廷主导货币发行,但好歹可以削弱荆州在大明银行中的主导地位。
朱由检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杨嗣昌的意见。
杨嗣昌立即进行票拟,建议朝廷同意设立大明银行,由陈奇瑜负责筹备。
票拟经过朱由检批红后,通报大明全境。
第二日,户部就收到了邦泰钱庄北京分号划拨的两百六十八万圆金票。陈奇瑜立即令人至北京分号将金票兑换成大圆,封入户部银库中,同时,以这笔大圆为本金,开足马力印制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