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位千古一帝来说,他的眼光自然是足够长远的。对于这座城池,嬴政也倾向于建,但正如王绾所顾虑的那样,大秦目前致力于一统之战,建城靡费太大。
因此,嬴政心里原本是打算将此事延后的。
乔松朝嬴政行了一礼,然后解释道:“儿臣并不打算从关中移民,而是从山东各国移民。”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从六国移民?
群臣有些愕然,他们没想到北地君的解决之策居然是看向了山东六国。可那里现在还并非大秦的疆土啊。
乔松的话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个纷纷思索起了这件事的利弊。
“我大秦明年将发动灭国之战,但攻下六国土地之后,六国之民也就变成了我秦国治下之民。但其中必然有对秦国怀有恨意的,将其打散抽调迁徙到不同地方,比如灵州之地。
如此一来,原本各地民众分散开来,便难以相互联结,兴风作浪。并且,灵州这等边塞之地也可以快速充实起来,变成我大秦真正的疆土。”
文武群臣纷纷陷入了沉思。
嬴政也同样如此,的确,一旦一统天下,杀人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手段,却有可能降低风险。
而且,此策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建设灵州上,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道理。
“君上,臣有一问,望君上赐教。”冯去疾起身行礼道。
乔松还了一礼:“冯相请讲。”
“塞外苦寒之境,严寒难耐,此乃世人皆知之事。且中原各国之民,素有背井离乡、自轻自贱之念。君上虽心怀好意欲行迁徙之事,但若强加于人,则恐事与愿违。未知君上是否已有良策应对此难题乎?”
冯去疾之言一出,即刻引得满朝臣子瞩目,众皆将好奇之目光投向乔松。
大秦岂能令这些迁徙之人效那草原牧民居无定所、以放牧为生乎?
“灵州之地虽现今荒无人烟,但本君已遣人亲往实地勘察,彼处土地肥沃宜于耕作。大秦当颁行政令,凡情愿迁居灵州开垦荒地者,可获赐良田,并酌情给予三至五年之免税期限。以此吸引各地民众前往灵州,开荒种田,充实边疆。”
“这......”诸臣闻言,一时尽皆惊愕无言。
“君上,如此丰厚之条件,赐予我大秦子民岂不甚好!又何须给予那些六国民众!”将军槐壮终于按捺不住,愤然言道。
乔松闻之,放声大笑:“将军莫急。本君只不过举个例子而已,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仰赖诸公权衡。
至于最后给予哪一国的子民,不必如此区分。毕竟,一统天下之后,关中之民与山东之民,都是我大秦的子民,不必区分彼此。
民众但凡有意迁徙者,皆可依循相应国策享有优待。”
以利诱之,乔松相信有的是活不下去的人愿意背井离乡。除了这些之外,大秦自然还可以强行迁徙一些当地豪强,富户之类的。
灵州只是一个开始,河西走廊,河套之地,河朔之地,甚至是人烟稀少的辽东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民众充实。
所以,乔松只恨大秦人口不够多,这些好地方只能眼馋。
嬴政微微颔首,对于儿子的胸襟很是满意,便向一众臣工询问道:“尔等怎么看?”
乔松已经将解决的办法讲的很清楚了,在座的各位都没有蠢人,其中利弊稍加思索便能明白,因此自然是没有反对的,纷纷表示赞同。
尽管大秦明年才开始针对韩国的战争,待到战争结束之后才能有移民的举措。不过,现在很多事情都可以提前准备了。
嬴政便和自己的心腹商议了起来,乔松作为北地君,自然也位列其中。
这是乔松第一次作为朝臣参与议政,全程保持着多听,多看,少说的态度。恰恰是这样的态度,给众臣留下了稳重的印象。
议事一直到临近黄昏才结束,大臣们纷纷散去,其他大臣也只是和乔松简单的打了个招呼便匆匆离去,并未有亲近之举。
哪怕是李斯,也和乔松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乔松对此有些意外,但思索了一番便明白了。毕竟,他此时的身份已然不同了,正式踏入了朝堂,便需要遵守大秦朝堂的规矩。
况且,父王正值壮年,没什么聪明人会在这个时候下注他这个年轻的公子。
想明白之后,乔松也并未将这些人的态度放在心上,保持着一个轻松平和的心态,跑去玉芙宫找母亲蹭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