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打李援朝的主意(1 / 2)

一下午,王大山都在跟随王正风学习道法。

既然未来会继承一座道观,既然选择在乡野之中做一名闲云野鹤般的宗教人士,那就得有拿得出的本事才行。

好在王大山对道士本门的学问并不排斥。

山、医、命、相、卜——玄学五术,自古以来在江湖中,甚至朝堂中广为流传应用,肯定自有它的道理。

举个例子,拿中医来说,自从神农尝百草,中医开始发展。

夏商周时期,医生开始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战国至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像扁鹊、张仲景、淳于意、华佗、董奉这样的神医。

直到现在,中医仍在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真的能救人的,可中医为什么越发的式微了?

那是因为自清末以来,什么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行为,让外国人不单用枪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更是让西方的文化侵略了华夏大地,而这种文化侵略,还是你主动打开国门迎进来的。

又经历的十年的大运动,有些人将传统的文化,玄学与糟粕联系到了一起,好像只要是传统的就是腐朽的,只要是不符合科学理论的,就是封建的。

试想,这样的行为,能不让中医没落吗?

原本,在这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中医就已经丢失不少的关键性的东西,我们现在的中医学,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什么阴阳平衡,经脉表里,五行相克,这些东西的运行原理是什么?内在联系又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丢失了,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王大山祖辈都是道士出身,道士的传统已经烙进了他的骨子里。他这辈子没看过西医,每天接触的都是周易八卦,道家养生,经书符箓。

有些东西并不知道是否灵验,但这都不能打消他对道学的接受与认可。

虽然,他还额外带着前世45年外面的记忆。

但这并不能影响什么。

这一天并没有什么事情,就在王大山认真学习中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王大山准时起床,一套正常的流程,他继续看书学习。

王大山今天不会出门,因为李红军今天会过来。王正风也没有出门,他上午要在观中坐诊。

上午8点,院外传来了敲门声,王大山以为李红军来了,跑去开门。

谁知开门,一看,来的是李援朝娘俩。

李援朝扶着他母亲张氏颤颤巍巍的进来,几天不见,张氏又老了许多,头发变的花白,脸上充满了哀思,眼睛红肿,眼神空洞。

母子两人跟着王大山进到院子,来到王正风坐诊的厢房前。

李援朝见到王正风,对着他扑通就跪了下去,一边磕头一边说着:“老神仙,您救救俺娘吧,俺娘自俺爹死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只是哭个不停,再这样下去,俺也不知道俺娘还能不能活了。”

说完,就呜呜的哭了起来。

王正风赶忙招呼王大山把李援朝扶起来,说道:“你起来,先别急,我给你娘把把脉。”

说着,便让张氏坐到了脉案之前,伸手把脉。

片刻之后,王正风对着李氏问道:“李家媳妇儿,你是不是最近睡不着觉?即便睡着,也夜梦繁多,常常梦中惊醒?”

李氏也不说话,李援朝推了推塔,半晌只是点点头。

“是不是常常会感觉心口痛?一阵一阵的?”王正风又问。

李氏又点点头。

“你娘这是受到惊恐,骤失亲人又忧思过度郁结于心所导致的气血两亏。忧思则伤脾,脾伤则不畅,不畅则郁结,郁结则心悸,心悸则绞痛。”

“老神仙,我娘这病能治吗?”李援朝急迫的问道?

“说到底,你娘这是心病,心病就只能用药缓解而不能根治,要想根治,心病还需心药医。我给你娘开一剂药方,三碗水熬成一碗,一天一副,连吃7天,吃完再来复诊。”

说着写下药方。

归脾汤方:白术9g、黄芪12g,龙眼肉12g、茯苓9g、酸枣仁12g、当归、远志各6g,人参6g,木香6g,灸甘草3g,生姜5克、大枣10克。

用于补气益血,健脾养心。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然后将方子递给王大山说道:“大山,抓药。”

王大山接过方子去抓药,王正风又对李援朝说道:“你娘这个病,是因为你爹被害引发的,你娘在家中,天天睹物思人,怎能不思念你爹?时间长了,必定忧思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