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科学发展(2 / 2)

"奴婢遵旨。"

其实大明到底不是一个小城,而是坐拥两亿人口的大国。对比之下,建奴只靠十几万骑兵怎么会轻易攻入山海关呢?这还是大明内部的种种矛盾导致的。

原主接手的大明,是中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意味着粮食需求的增长。

人总要吃饭啊,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农民要靠“天”吃饭,庄稼要风调雨顺才能有好的收成。

可或许是天要亡明,从14世纪开始,气候就逐渐变冷,一直持续到崇祯年间的17世纪,这种严寒气候达到了顶点。

大明迎来了历史上的“小冰河世纪”,甚至连广东都飘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北方更是全年无雨。

崇祯元年,陕西全境的天空突然呈现血红色,紧接着就是北方百年难遇的大旱,各种诸如地震、洪水、旱涝等天灾连绵不断,这种情况直到现在的崇祯十七年。

还好,在朱由检到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军事胜利,挽回了大明将亡的迹象,可天灾导致的恶果并没有消失,诸多的百姓仍然是填不饱肚子,在死亡线上挣扎。

对此,朱由检特意从系统中兑换了一些土豆,用于培育种植。

虽然土豆这种农作物,现在已经慢慢的进入到了大明,可是速度太慢了,刚刚才进入而已,而且还属于贵族食物,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种植的地步。

这种容易种植,一年两熟的饱腹之物,朱由检实在无法忍受它只作为贵族食物而存在,并且现在土豆的产量实在不高,所以朱由检决定向百姓们大规模推广,提高产量,以解决灾荒时期的粮食问题。

其实现在大明还有了另外两种饱腹之物,就是红薯和玉米,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各地就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不过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土豆却不同,口感好,产量相比红薯和玉米要高出不少,朱由检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土豆这种农作物。

不多时,范景文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宫后苑。

“臣范景文参见皇上。”

“平身,范卿,这段时间政务繁忙,还是要注意身子啊,你可是朕的左膀右臂,可不能出任何差错。”朱由检见范景文一脸疲惫,知道是两线作战和政务导致,朝臣们确实很辛苦,特别是几位阁老,于是关心道。

“臣谢皇上关心,臣无事,为大明臣唯有鞠躬尽瘁。”范景文感动道,左膀右臂这个词的份量可是相当重的,感动也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