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一路莽过去(2 / 2)

自从去年临冬前,楚军和梁军在胶东、阳夏边界,开始打起来后,两国的关系就迅速交恶。

而交手之后,梁军屡遭挫折的情况,也伴随着梁国名将燕云庆的奏折,引起了梁国朝堂的震动。

于是为了减轻东境边界的压力,为了支持这场和楚国争斗阳夏郡,或者说为了保护自己边界胶东郡的的战争。

梁国开始了从国内调集各方资源,支援东部战事的行动。

不过这种支援,起先还是比较克制的,没有完全倾尽全力。

毕竟,楚国是明面上,九州中仅次于梁国的大国,光是摆在明处的兵马,便有三百万众。

就这份军事实力,纸面数据,就已不弱于梁国了。

此时,楚国仅是在阳夏郡投送了百万大军,虽然已经极为庞大了,但也才相当于楚国三分之一的军事实力而已。

这点压力,远没到楚国的极限。

若是楚国想,随时还可以再从国中派出百万兵马,用于投入与梁国的战争。

所以只要这百万兵马不动,梁国自然也不敢轻易拿出底牌。

可随着今年开年以来,楚国会同魏国,一起出兵雍西的消息传开,并得到了证实后后。

梁国心中的最后一丝顾忌,总算是放下来了。

理由很简单。

楚国总共才三百万兵马,如今在阳夏郡一百万,河陇战场又投入了一百万,那么在国内也就仅剩个一百万人了。

可这一百万人,既要防守数万里海疆,又要防守西南边界,自己国内也要留足足够的力量镇守。

几处地方分摊下去,能够用于梁国的兵马,已经不多了。

哪怕楚国再怎么抽掉,也顶多再拿出三五十万人,用来针对梁国。

这点兵马虽然也不算少,可对梁国这种九州第一强国来说,却也根本不惧,甚至都无法构成威胁。

更不用说。

楚国境内,还有上千万的移民,正需要安置,这就更是一笔庞大工程和开支了。

不解决这个,楚国真的还有余力,在雍西、阳夏两处战场外,开辟一个第三战场吗?

得益于楚国这些年来,一直的示弱,和对外放出的假消息。

以及这一连串的迷惑遮掩。

反正梁国君臣经过商讨后,一致认为,如今的楚国,是绝无余力在开辟第三处战场的。

因此基于这个看法,就在今年三月,在确认了楚国在西北又开了一处战场,并且打的火热之后。

而魏国主力也被拖在了草原,不可能用于河南郡。

觉得自己南境、东境无忧后,梁国彻底放心了。

于是便开始从西线、以及境内地方、还有京畿中央三处,开始抽调兵马,又聚集了一支五十万的大军,将之派往东线,交给了燕云庆。

至此,梁国在东线胶东郡的兵马,就正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之众,排去去年损失的十万人后,已经超过一半了。

对于燕云庆的支持,不可谓不大了。

而如此看重,自来也是有要求的。

梁国君臣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靠着这优势兵马,快些击败阳夏郡的黄玄部,把他们赶出豫州。

至不济,也要把楚军重创,从胶东郡赶出去,令他们无法威胁到梁国东境安全。

并且这个速度要快,不能拖得太久,最迟今年年底,就要结束战事。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楚魏二国,今年年底就会退兵。

到时两国二百万大军回来,梁国在西线和南线的防备压力,将会陡然剧升。

那时为了边界安全,他们也不得不重新调回抽调出的兵马,散播到两条防线上去,重新巩固战线。

所以梁国君臣对燕云庆的支持,也只能到今年年底了。

今年一过,等魏楚二国调整了国策,后面朝廷能否再抽调出余力,可就很难说了。

燕云庆若不抓到这最后的战机,那么从今以后,胶东郡就注定要成为梁国永远的痛了。

因此,按照以上记述,如今的梁国境内,东部、内陆腹地,以及京畿地区,防御兵马是极为空虚的。

甚至有些地方都没有了正规军,仅靠一些衙役民团来维持治安。

倒是南线江北这边,梁军还保持了足够兵马,约有五十万大军、九位先天,分布在江夏、广陵一线,用以防备楚国。

按照梁国君臣设想。

有如此数量的大军,纵然楚国再抽调出三五十万兵马北伐,江北防线也能自行应付,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了。

而楚国若是再动员更多兵马,比如百万大军,那靠着五十万人也能坚守很长一阵,足够拖到梁国作出反应,从国内再派来援军了。

可以说,这个布置已经很严密,很周到,很重视楚国了。

然而。

当楚国北伐的兵马,换成三百六十万战兵,六百万民夫,近千万兵马后。

这区区五十万梁军,就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且可笑了。

足足十九倍的兵力差距,近七倍的先天差距,足以将任何防线击穿。

梁军挡在前面,也只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罢了。

所以,这次北伐,陆渊制定的方略,根本就没把这江北防线的梁军放在眼中。

按照他的布置,这次渡河北上,东中西三路行营,将会有九路兵马先登,合计九十万人,以及九位分身。

这些兵马都是精锐,他们将由分身领着,携带着少量补给,直接一路北上,拼命的向梁国腹地挺进。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向北打多远,就打多远。

趁着梁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间,尽可能的打到梁国腹心去,占据更多地盘,以减少梁国能控制的区域,扼杀它后续的动员潜力。

而这九路先锋之后,这是大部队跟上,接过他们行军路线,去包围处理那些沿路被惊动的梁国大军。

比如梁国南线江北防区的五十万梁军,等他们察觉有楚军北上,准备追击截断后路的时候。

后续楚军也将跟上来,对这些刚被从防守区域调动出来的梁军,展开凌厉攻击。

如此,一前一后,瞬间就可瓦解梁国的江北防线。

当然。

就算那些梁军不上当,看着楚兵过境,也要做缩头乌龟,死守在城池里不出来,也没关系。

此次北伐,楚国动员的兵马够多,足足上千万人。

这么多兵马,就算一座城,一座城围过去,也足够分了。

楚国都不需要强攻那些梁军防守的城池,只需分派出比他们城内守军,多两三倍的兵马守在城外,把他们彻底围死就够了。

反正也不过五十万人,翻个两三倍,也就百来万罢了。

对于北伐楚军来说,才十之一二,分薄出去也没什么影响。

什么叫兵强马壮,兵多将广,这就是了。

堂堂大势,碾压过来,你就是有再坚固的堡垒,再完美的计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是毫无作用。

只要楚军自己内部不出问题,那就是不可战胜的。

而对于已经把三十九个分身,分散到各路行营,各路兵马,同时亲自统管大局的陆渊来说。

有这些分身帮自己下到基层,看管各路兵马,这能内部出问题吗?

不能够啊。

梁人中了调虎离山计,有没有丝毫防备,又是这么庞大的实力差距,怎么看怎么一副败亡之相。

这么简单的局,就算是个傻子,只要不乱指挥,按照原有方按进行,也不可能输啊。

所以这次北伐,直接莽过去就行了。

神武四十一年四月二十,楚军渡河,九路先锋并进,轻骑快马疾行,十余日间连奔千里,直抵荥阳、东海二郡境内。

梁国江北防线洞穿,腹地楚兵四起,一时举国震动。

同月,数百万楚军渡河,梁国南进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