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引力波雷达勘探的结果,主通道附近隐藏着一条地下水脉。
通道之所以突然倒塌,正是因为地下水长期冲刷的原因。
重新打通容易,但巩固却成了新的难题。
而且近在咫尺的地下河依然会带来难以控制的风险。
相反,小岔道这边虽然有些土质非常疏松干燥,但周围的结构主要都是坚硬的山石。
只要在挖洞的时候注意一点,就能开辟出一条牢固的求生通道。
而且通道也不是想象中那样需要容纳人行走的空间,只需要开辟出足够探险者爬出来的空间即可。
等到胡铁军等人再次回到洞穴,身后还跟着一条半人高的三足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叫做雪龙L型机器人,是雪龙机甲的无人版本,也是继后土机甲之后大洋工业出品的一款建筑机器人。
它主要负责基建工程里面一些较为精细化的作业。
不过近年来,也受到大量矿业公司的青睐,在矿洞事故救援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胡铁军带着雪龙L机器人来到那处小洞面前。
一束蓝光从机器人顶部射出,没入到小洞周围的石壁中。
大约过去两三分钟,蓝光消失,机器人也开始爬上了那处洞壁。
和雪龙机器人的尖爪不同,雪龙L的三足采用的是类吸盘设计,外部的大气压强可以把它轻巧的身躯牢牢固定在光滑的洞壁上。
固定好位置以后,机器人的底部伸出一个棱镜状的探头。
一束激光从探头中射出,以探头为圆心,在三足之内,洞口之外画出了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
而胡铁军也从拎进来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根细长的水管,一头装在雪龙L身上,另一头则没入淹水的通道中。
传统的挖洞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所以会往作业区间浇上一定量的水。
大洋工业的科研人员考虑到这一点,除了在传统的刀头基础上额外为雪龙配置了一套超高压水刀系统。
在现在这种附近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利用水刀来进行作业。
只听见滋的一声,激光画好的圆内出现了变化。
跟打印机打印一样,洞壁从上至下突然换了一种颜色。
那是水刀正在蚀刻着岩壁表面。
如果从侧面看去,可以看到一束细小的丝线。
这些都是喷嘴所喷出来的水刀。
单一的直径仅有1纳米,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只有刀头上所有纳米喷口同时作业的时候,才可以看到明显的水束。
还有就是别看刀头横截面积不大,但是作业效率却一点不慢,填满一个圆的面积只花了十秒时间。
洞壁上的圆已经肉眼可见地少了一厘米厚度的一层。
照这个速度,30来个小时便可以打通出一条逃生通道。
这样的时间听起来似乎很长,但胡铁军已经考虑到方方面面。
困在洞内的探险者目前还足够,也不需要担心水源。
在挖洞之前,他还通过蜘蛛机器人往里面带进去数根纳米医疗机器人。
只要在挖洞的时候小心一点,别把这条氧气通道弄塌,再撑个几天时间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