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力。
把空间看作一个平面,并在一侧轻轻推动小球,小球便会在平面上进行一次线性移动。
可当在平面中央放置一个大球,平面就会出现凹陷,此时二维变为三维。
此时再以同样方式推动小球,小球不再进行线性移动,而是会朝着中间凹陷部分靠近,这就是引力模型的雏形。
现实中,宇宙就是这个空间,而内部的星球就是大大小小的不同小球,不同质量的天体对空间造成不同的扭曲,这就是万有引力的由来。
力场装置也是利用这个原理,人为创造出不同“质量”的天体,从而扭曲空间产生不同强度的力场。
引力不是肉眼可见的力量,但是不同的两个力场在空间内碰撞到一起以后,那处空间周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就像是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荡漾。
反应先弱后强,直至小力场完全没入大的力场里,刘醒等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空间中产生的荡漾并没有继续增强或者持续,而是逐渐减弱,直至空间恢复到往昔的平静。
就跟把石头丢到水里的现象一样。
而并非想象中不同力场间会不断地进行对抗。
“检测力场强度。”刘醒当即下达了指令。
光是肉眼看不到反应并不能说明力场融合,也有可能是大的力场吞并了原来那个小的力场。
只有通过对比力场不同区域的强度,才可以知道力场是不是真正地被“分割”。
出来的数据让在场的科研人员精神为之一振。
虽然力场的强度较原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的确出现了区域性的差异。
小力场融入位置的强度明显和外部力场强度不同。
帕图文明这个所谓的力场拆分技术原理是可行的!
地基没问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上面添砖加瓦。
不用刘醒吩咐,项目负责人便让工作人员往实验室里增加更多的小型力场发生器。
引力实验室运转了整整一个下午,代价就是机房的电表数字疯狂地飙升。
力场装置是超级烧电大户,这半天时间耗费的电量足以维持十个大型工业园日常生产十天。
也就是大洋工业园靠着大海,建有许多潮汐能发电机,另外还有额外的光合石油发电机作为补充才玩得起这样的试验。
十二个小型力场,这是单位力场拆分能达到的极限。
准确来说,是小力场之间的间距极限。
中途众人曾数次往里面塞进更多的小型力场,却造成了整个力场模型崩溃,最危险的一次差点波及到机器本身,最终不得不停止试验。
刘醒等人推测,这可能跟模型的整体结构有关系。
但以目前的技术,短时间内暂时无法解决。
“厂长,你们来看看这个。”一个研究人员突然招呼道。
他负责的是一台监视力场波动的仪器,会把力场的变化构建成可见模型呈现到屏幕上。
“在融入十个力场的时候,模型中新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粒子,但是不太明显。”
那研究员边说边翻出了历史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