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再说刘醒这边,新式飞机的各大零部件已经开始生产。
发动机模组更是已经完成了首次测试。
结果堪称完美,甚至有部分指标超出了模拟时的数据。
王老等元老直言,光凭这款发动机,就足以成为大夏航空工业发展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现在,研究团队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质疑声。
正如刘醒所说的那样,不是做不到,只是你们能力还不够。
双方之间的学识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认知改变态度,从那以后,除了吃饭休息,否则刘醒身边总是黏着一群人。
这些人都是想从他身上学到更多关于航空制造方面的知识。
对此,刘醒也是乐见其成。
要想科技发展,一枝独秀远不如百花齐放。
要不是考虑到政治方面的因素,他早就想这么做了。
为此,他还专门从系统中兑换了相关技术的教材,然后“不经意”地传授给科研团队里的人。
多年以后,巴蜀航空工业公司涌现出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航空工业专家,让大夏的航空工业始终保持在蓝星龙头的位置。
这些都是后话了。
解决了航空发动机以后,刘醒的精力便放在了小型引力场发生装置上。
这是一根长约5米,直径在80厘米的金属管。
其内部安装了两个由纳米级合金线堆叠缠绕而成的线圈。
这些线圈在通电以后会以不同频率不同角度开始高速旋转做功,从而生成可控的不同强度的引力波。
不过,装置本身的制造并非难点,而是难在如何把引力场合理地覆盖在高速移动的战机表面。
电脑模拟并不是万能的,它更多是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去推演不同的方案,并从中找出可行的那个。
但如果设计者本身都没有具体的思路,电脑自然两眼摸黑。
【第38次引力场覆盖测试】
【引力装置距离8米,开始通电】
【电压8000,引力波生成,强度1100】
封闭的试验室内,空间突然开始模糊起来,那是因为人造的引力场开始发生作用。
“输入能量提到70%,装置距离调整到8.6米。”
刘醒一边盯着监控仪器的数据一边向其他工作人员发出指示。
实验室内,两根引力管周围的空间更加模糊了,连带着固定装置也开始产生小幅度的颤动。
【电压,引力波强度2100】
“左右力场3秒后开始相交!”一位工作人员提醒道。
刘醒脸色不变:“注意模拟机身的受力数据。”
【力场交汇中,发生冲突,是否降低引力波强度】
系统此时发出了警示,力场装置四周的固定装置颤动的幅度正以一个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