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找到种子(2 / 2)

两淮盐政衙门要成立,需要有盐务御史去监督。

第一任盐务御史永继帝选择了原大理寺少卿薛本成。

薛本成对于这个任命特别满意。

能去管盐,那权力可就大多了。

御史操作好了,孝敬自己的人如过江之鲫。

不过,做御史的不能明目张胆的捞好处,还是要走个程序正义。

但是合法范围内的好处,自然多的是。

就算不去捞好处,权力的滋味也让人心驰神往。

薛本成离开大理寺之后,郑彦中将会接替他的位置。

永继帝对于自己的安排很满意。

大理寺这种地方,不应该让冯檀的人插手太多。

郑彦中用起来还是比较放心的,都是自家人。

郑家的老二成了大理寺少卿,正四品,让长平侯特别高兴。

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挺出息的。

陆国公那头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不过陆家再差也好过肖家。

任霞飞要离开京城了。

文徵晖一党已经伏诛,他也大仇得报。

他打算带着万娇儿、焦花儿等人离开。

“这些女孩其实都是淮北出身,万娇儿也是,只不过卖做瘦马之后,学了一嘴吴侬软语,为了取悦客人罢了。”

以后淮北会不会变得好一些,任霞飞也预测不出来。

土地已经成那个样子了,水利设施重修也只能是有限地修补。

破坏已经造成,依靠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恢复能力十分有限。

薛守拙想一想就心里憋闷,还是祈求何云祁能够早日发掘外来高产粮食作物。

在她的心心念念之下,闽地的何云祁确实发现了外来作物的种植迹象。

外国和尚落脚多的地方,已经有人种玉米马铃薯之类的。

只不过不叫这些名字,叫黄金米和土山芋。

何云祁按照郑彦中说的方法煮熟食用,发现并不难吃。

已经有部分贫苦之人食用这些作物的果实。

饥饿的人对于食物的存在很敏感。

不过听外国和尚说,闽地适合种土山芋,并不太适合玉米,除了山地。

若气候在往北一些,可能产量更高。

何云祁心中大喜过望。

命人赶紧找合适的地方扩大适用面积。

至于红薯,何云祁也在从南洋小国回来的商人那里,发现了实物。

何云祁命人快马加鞭把种子过时送入京城。一份送到贺友兰那里去,一份送给郑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