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下的普遍风气,没有师爷,官员连文书都写不清楚。
尹先生还认为,除了博学鸿词科,其他专业知识,如理财清账、司法刑名等,都应该设立专门的考试内容。
国家还应该注重工学人才,比如机械制作、建筑营造等,也需要专门的考试。
贺友兰自然也觉得尹先生说的对,可是这么多的考试种类和考试内容,礼部能够安排明白吗?
现在的科考形式已经非常兴师动众,每次乡试贡试,全国上下无不枕戈相待,各级官员如履薄冰。
考试是要花钱的。
看着各地的考场都比较简陋,但实际上全国组织一场考试下来,动用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虽然用四书五经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死板,可是效率最高。
所以,一直以来,对于科举是不是应该改革的议论声音很大。
但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贺友兰承认尹先生说的都对,但是实现起来太困难,几乎是空谈。
再加上现在的文官,都瞧不起做实务的。
就算开了什么专门术业的科考,有没有人来考试都是一回事。
一般做实务的差使都是家族传承模式。
比如在龙津的时候,那位马推官,精通刑名断案,人家就是世世代代做推官的。
尹先生也知道自己的建议恐怕没那么容易实行。
礼部现在能够接受的也就是重开博学鸿词科。
“贺大人,那位薛文堂薛大人,现在已经是三品副都御史,可有机会,能让愚才见一见他的师爷吗?”
尹先生跟贺友兰提了这个要求。
贺友兰有些为难。
自己和薛文堂并不熟悉。
当初自己举荐薛文堂当承天府治中,让一部人误以为,薛文堂是他的人。
实际上,当时薛文堂并未被他招致麾下。
但是,并不等于贺友兰没起过这个心思。
也算是机缘巧合,实际上龙津知府何云祁就是贺友兰的人。
何云祁不单和郑彦中的大哥交情不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的时候,还结交了贺友兰。
龙津府所在襄省的巡抚沈玉祥也是贺友兰的人。
当初薛文堂任县令时政绩出众,何云祁和沈玉祥都有心思把这人提拔起来,让他加入贺友兰的阵营。
贺友兰的行事风格,总结起来就是实干派。
想做出点大成绩。
他身边的尹先生真是胸中有丘壑,他一直想找机会见一见薛文堂的大师爷。
贺友兰很纳闷,尹先生感兴趣的事情不多,忽然有一天对《牡丹亭》《西厢记》十分在意。
以前他可从来不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