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宣武军兵变(1 / 2)

有个定州人叫阳城,隐居在中条山,以学道出了名,李泌推荐他当了谏议大夫。</P>

皇帝昏庸,迫切需要有个明白人来劝醒。</P>

阳城接受任命,他还没有赶到长安城,长安百姓已经万头攒动,大家翘起脚后跟,昂着头盼望,期待一睹李泌好朋友阳城的半仙风采。</P>

大家期望李泌推荐的人才,必定能舍命劝谏德宗李适改进过失。</P>

阳城到达长安后,只是在他租住的院落房屋里,和弟弟及宾朋好友,不分白天黑夜地喝酒,从来不写奏章。</P>

长安居民好失望,原来他只是个酒半仙。</P>

河南籍进士、大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篇《争臣论》,嘲笑阳城先生徒有虚名。</P>

阳城满不在乎,只是以酒为友,如象不知道人们非议他。</P>

到陆贽被贬官,李适的怒火还没消退,宫内宫外的群臣都心怀恐惧,没人敢上疏劝阻皇帝,没人行动起来营救陆贽。</P>

只有阳城奋然说:</P>

“不能眼看着皇帝宠信奸贼,废黜没有罪的人!”</P>

阳城这算醒酒了。</P>

一天,阳城和拾遗王仲舒、补缺熊执易、补缺崔邠,一齐进宫见李适。</P>

他们四个人趴在宫殿里,给李适上疏劝谏,极力陈述裴延龄奸邪,陆贽忠直无罪。</P>

德宗李适大怒,想把阳城撤职问罪。</P>

幸亏太子李诵在一边劝解,李适才只是呵斥阳城:</P>

“阳城!你立即从宫殿里滚出去!快滚!滚!”</P>

金吾将军张万福,见此情景,大声称贺道:</P>

“恭喜皇上,朝廷有这样正直敢劝谏的大臣,天下从此太平了!”</P>

退朝后,张万福又去阳城家里拜访,对他正直敢谏大加赞赏。</P>

张万福有名望,自从他去阳城家里拜访致敬后,阳城名声鹤起。</P>

听说昏了头的李适,要再升裴延龄当宰相,阳城急哭了。</P>

他哭着对朝臣们说:</P>

“皇上如果真让裴延龄当宰相,任命他的白麻纸诏书一旦颁出来,我就冲上前去,把诏书撕个稀巴烂!</P>

免得裴延龄这个奸贼,继续贻害国家!”</P>

随后,阳城又起草了奏章,列举裴延龄种种罪恶。</P>

然后,阳城吩咐李泌的儿子李繁:</P>

“李繁,你来工整抄写一遍,我拿去递给皇上。”</P>

李泌一代名相,生养了不争气的狗儿子。</P>

李繁品行不正,他替阳城抄写好奏章,私下把阳城写奏章弹劾的事去告诉了裴延龄。</P>

裴延龄事先知道了弹劾内容,急忙入见德宗李适,逐条反驳辩解。</P>

等到阳城把奏章递上来,李适心里已经先入为主,认定阳城诬告裴延龄,把奏章扔在一边,看都懒得看。</P>

李适改任阳城为国子司业,升任裴延龄给为户部尚书。</P>

奸臣不自知,裴延龄没有得到惩治,他不是偷着乐,他是还嫌官职不够高,心里怀着不满。</P>

裴延龄已经衰老,天天忧愤自己没当上宰相。</P>

欲望熏心不自解,经常郁愤满胸膛,他一生气,就谩骂身边的大臣。</P>

裴延龄生了病躺在家里的床上,还舍不得辞职,让人擅自把国库的财物,用马车拉到自己家里往外开支,没有人敢举报他。</P>

他躺在床上他起不来了,身体越来越干瘦如柴。</P>

第二年这个老东西就油尽灯枯,病死了。他死的时候六十九岁。</P>

听说裴延龄死了,宫廷内外的人们,都各自在家里悄悄摆酒庆贺。</P>

这叫奸臣家里有丧,我们的快乐不宜张扬,我们只能偷着乐,不言说。</P>

皇帝昏庸,不杀奸贼,全靠苍天来杀他,这本身很无奈。</P>

普天同庆死了奸贼裴延龄,只有德宗李适悲痛得像是死了他的干爹。</P>

裴延龄死前曾推荐谏议大夫崔损,说他有大才。</P>

宰相赵憬也死了,卢迈年老有病,窝在家里不上班。</P>

中书省没有主官十多天,德宗令崔损当了宰相。</P>

崔损卑劣无能,当上宰相后不干人事。</P>

崔损他老娘死了,办丧事不举行葬礼。</P>

崔损他姐姐出家当了尼姑,她娘死了,她都不到场哭亲娘,不来出席葬礼。</P>

崔损对李适唯唯诺诺,是个三脚踢不出一个屁来的废物,李适喜欢他,让这个废物当宰相当了好几年。</P>

再强的羽箭,飞行到最后,没有劲儿了,连最薄的丝绢都不能射穿,人苍老了和它一样,没有力量了。</P>

一代名将、官至太尉的李晟,和一代名将、官至司徒的马燧都很老了,朝廷再黑暗,他俩也躲在家里,不闻不问了。</P>

不久,李晟死了。</P>

不久,马燧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