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兰西特派》,就像是在看一本杂志。
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回溯,就像是杂志的四个专栏,是并列关系,但是风格完全不同,就像你在看四个作者写的文章一样。
不仅是风格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画面不断在彩色和黑白之间来回切换,看得人眼睛都要花了。
其实还是有规律的,比如在讲杂志社的时候,画面就是彩色的;在记者讲述故事的时候,画面就变成了黑白。
这就像是一本杂志中的黑白和彩页一样,有点意思。
还有就是电影会在旁白、作者视角、定格动画、真人电影和动画中左右横跳,一般人根本看不明白。
在观影过程中,热巴就问廖东,这是为什么?
廖东小熊摊手,为什么?也是一种对杂志的隐喻,杂志上不是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吗?电影同样如此。
用一句话来总结,韦斯·安德森让观众用翻看杂志的形式,阅读美国作家的故事,然后通过法国电影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现场很多人都没看懂,但是并不妨碍他们鼓掌。
尤其是最后致谢名单出来的时候,很多观众和影评人看着那三十二部电影的名单拍红了巴掌。
廖东也拍了拍巴掌,这电影……太适合冲奖了。
《法兰西特派》非常法国,不仅致敬了法国电影,也致敬了新浪潮。
当然,也可以用缅怀这个词,韦斯·安德森缅怀了五六十年代的法国……
幸亏戛纳不是让观众来投票,评审团主席也是个美国人,不然廖东还真有可能被韦斯·安德森拉下马。
出放映厅的时候,热巴打了个哈欠,“这种电影有什么意义?”
廖东乐了,这就是普通观众和文艺青年的区别,尽管韦斯·安德森运用了这么巧妙的隐喻,镜头设计也还不错,但是故事真不行。
而且信息量也不少,需要看好几遍,甚至自己拉片才能完全领悟导演的巧思,可是观众有几个愿意二刷、三刷,或者自己拉片的?
很多只想看电影放松一下的观众,恐怕看几分钟就要骂娘了。
这种电影,注定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所以廖东即便是抄电影,他也只拍《狩猎》和《小偷家族》这种有完整故事的电影。
尊重观众嘛……
热巴还是有点担心的,她不知道电影好不好看,但看影评人和观众的反应,觉得《法兰西特派》应该是廖东的劲敌。
“会不会影响你拿奖?”
廖东摆了摆手,“别担心,没什么影响。”
“没影响?”热巴愣了,随即一喜,“已经搞定了?”
廖东哭笑不得,“大姐,开幕式刚过,怎么可能搞定了。”
热巴邦邦给了廖东两拳,“别卖关子,赶紧说。”
廖东无奈了,只好说道,“具体操作都是梅根在负责,你放心吧,她肯定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