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有点慌了(2 / 2)

不就是2000万美金吗?不要票房分成就行。

廖东又不是傻子,他知道《小丑》的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金,到时候华纳肯定不敢换人,廖东就占据了谈判主动性,他想要票房分成。

《小丑》在威尼斯也非常火爆,这里指的不是票房和观影人数,而是影评人的评分。

电影节第二天开始,场刊就出了,《小丑》连续四天拿了场刊第一。

威尼斯场刊稍微特殊一点,影评人可以打半颗星,而且分为意大利评委和国际评委两个部分,然后再综合到一起按照权重打分。

廖东也不知道怎么算的,反正《小丑》的评分最高,高达4.15分。

有超过半数的影评人给了4.5星以上,只有一位影评人给了3星,3.5星的也只有两人。

还有两个人没评分,这个倒是正常,有喜欢装逼的导演,就有喜欢装逼的影评人,为了热度,他们什么事干不出来?

《继园台七号》不负众望,排名倒数第五,评分只有2.44,仅比最差的捷克电影《被涂污的鸟》高了0.18分。

只有一位影评人给了《继园台七号》五星,剩下的几乎是一水的两星,电影真的不好看……

《兰心大剧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45分,只比《继园台七号》高了0.01分。

《兰心大剧院》也是戏中戏,也是娄叶标配晃到让人想要呕吐的镜头,也是故事讲不明白,全靠观众脑补……

反正廖东是真的欣赏不来,他真搞不懂,为什么文艺片就不能把故事讲明白呢?

娄叶以前不是也拍过谍战电影《紫蝴蝶》吗?当时故事讲得不是挺明白吗?怎么到了《兰心大剧院》就剩下演员叼着烟装逼了呢?

哦对了,还有黑白影像。

其实小资文艺青年还是挺吃这一套的,可惜影评人不吃这套……

不过也就那么回事吧,场刊的评分看看就行了,要是场刊有用,《燃烧》早就大满贯了。

对廖东威胁比较大的是卢卡·马里内利,他是《马丁·伊登》的男主角。

《马丁·伊登》算是一部半传记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来自底层的穷小子,在上流社会美丽小姐的鼓励下,拼命写作,最终名利双收,步入上流社会。然而他却觉得空虚,然后自杀了。

有点《泰坦尼克号》的意思,卢卡·马里内利的表演也还不错,他对角色的拿捏和深层次刻画,让原本没什么意思的电影变得多了一些色彩。

只从演技上来说,廖东和卢卡·马里内利不相上下,而廖东有角色加成,赢面更大一些。

但是电影节可不能只看演技,因为卢卡·马里内利是意大利人……

欧洲三大也有地方保护,尤其是意大利电影逐年式微,廖东怕人家突然来个黑幕。

尤其是《小丑》现在呼声这么高,万一评审团觉得给个金狮,就不用给影帝了怎么办?

而且《马丁·伊登》这种电影没有踩线,又不涉及歧视,想要泼脏水都找不到切入点。

廖东有点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