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持续了十分钟左右。
观众们是发自内心鼓掌,而不是礼貌性的称赞。
能来参加电影节的观众,大多是热爱电影,或者说懂电影的,他们不是在欣赏故事的完整性,而是站在旁观者视角,来欣赏导演的表达,这就是很多文艺片导演这么热衷于去电影节的原因。
拿奖,名利双收当然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还是能寻找到知音。
就像宁昊,很少人知道他一开始也是拍文艺片和作者电影的导演,他的处子作《香火》豆瓣评分8.4,仅次于《疯狂的石头》。
《绿草地》也拿了不少犄角旮旯的奖项,还到柏林来展映。
可是宁昊发现展映的时候,大部分观众不喜欢《绿草地》,知音倒是有,可就那么几个,所以宁昊才一门心思扎进了商业电影里面,《疯狂的石头》应运而生。
宁昊想明白了,可还是有很多导演沉迷于虚幻中不能自拔,又想要拿奖,又想要票房,然后就只能骂街。
扯远了,掌声过后,是互动环节,观众们纷纷举起手臂,那场面给德国人吓坏了……
第一个问题还是留给了记者,前排一位穿着暴露,金发碧眼,项链非常大的女记者问道,“廖导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故事,《狩猎》中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吗?所有演员的表现都很出色,我几乎没有发现表演痕迹,尤其是男主角,他是真的被人冤枉了吗?”
廖东撇了撇嘴,妈蛋的,这帮大老外就会挖坑,表面上看她是在夸演员演得好,实际上是在暗示只有中国才有这种三人成虎的情况出现。
说白了还是想要抹黑我们。
廖东可不会上这种当,他嘿嘿一笑,“还真不是,《狩猎》的创意,是我在美国的时候产生的,你是美国记者吧?”
女记者一怔,这种问题她无法回避,“没错,我是《好莱坞报道》的记者……”
“那你应该知道泰勒·巴纳姆吧?”
“呃……”
女记者没话说了,泰勒·巴纳姆就是之前我们提过的《马戏之王》原型,那个着名的骗子。
廖东继续说道,“我当时看到了《马戏之王》的剧本,进而对泰勒·巴纳姆有所了解,我发现美国人对他建造的美国博物馆深信不疑,有不少人觉得斐济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就有了《狩猎》这个故事。”
廖东当然是在扯淡,不过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恶心美国记者,同时打击一下奥斯卡的竞争对手《马戏之王》。
虽然廖东也没什么机会拿奥斯卡影帝,但是能恶心一下对手也是好的……
美国记者彻底无语了,这时候有一个德国记者站了出来,“廖先生,如果你的灵感来自一个美国故事,为什么不在美国拍摄这部电影呢?我觉得如果把《狩猎》里的兔子换成驯鹿,将会更加精彩。”
廖东嘿嘿一笑,“你说的对,但我是一个中国导演,为什么非要去美国拍电影呢?《狩猎》这部电影的重点不是兔子或者驯鹿,而是人言可畏……”
说到这里,廖东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还是拿过不少奖项的电影,那部电影不管怎么改编,放在国内都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