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1年9月1日第二帝国海军召开会议,提出了两个新式无畏舰设计方案,这两个方案是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初始方案;
公元1911年9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介绍了代号\"多拉\"的新式战列舰的方案;
公元1911年底,提尔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两个进一步设计方案;
公元1912年1月6日,威廉二世决定采用排水量吨,安装8门380毫米\/L45舰炮,预算造价5750万帝国马克的方案。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设计定型,开始进入建造阶段。
基础数据:设计排水量:吨。最大排水量:吨。长180米、宽30米、吃水9.39米。
最大航速:22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12节。
编制舰员:1171人。
武器装备:四座双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四座双联装炮塔;16门单装150毫米副炮;10门单装88毫米炮;五座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厚度:侧舷装甲带(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厚30-40毫米。
做为第二帝国生产的最后一型无畏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却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在彩虹行动中自沉于斯卡帕湾之内,保留下了第二帝国的尊严和脸面。
V-102型驱逐舰,第五次抽奖中就抽到了十艘。在攻略前清国土之中利用其排水量低的特点,在清朝海岸线和长江沿岸四处巡航。不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海岸贸易,而且有力支持了陆上进攻。
有了这十四艘军舰,炎黄帝国的海军又进一步扩大。
<script src="/asdaf.js"></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