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还俗的沙弥(1)(1 / 1)

李心童回家收拾东西了,丁宣对她的工作安排并不着急,慢慢来就可以了。只需要比地府的效率高一丢丢就行了,欲速则不达。

丁宣又坐在了自己的电脑前,白溪双已经把一桌子的残羹剩饭收拾好,又钻进自己的屋了。

临进屋之前,千叮咛万嘱咐的和丁宣说,要是有鬼想着去投胎,一定不要忘了和自己说一声。

“好好好,一定叫你,这里除了你,谁还能做这个业务,你就放心吧!”丁宣不耐烦的挥挥手,像赶苍蝇一般,让白溪双放心。

为什么丁宣放着白溪双不用,非要自己找来李心童?还是因为对白溪双不放心,他才来了一天,很多事情都不清楚,很多人自然也不值得相信。

至少暂时不值得。

点开申请鬼列表,现在依旧是午休时间,但把申请鬼的详情当做沉浸式电影来看的丁宣,觉得看详情也是极大的放松。

到序号4了,算插队的秦始皇,一共才做了5个人,丁宣不禁感慨:这真的是太慢了。

名字叫唐学贤,逝世周年数是:1170年。

丁宣看着逝世周年数,眉头略微皱起。

他之所以会皱眉有两个原因:一是将近一千二百年的鬼,想要投胎的话早就应该走了,不可能等到现在,看来又是一个不可能去投胎的客户。

二是在地府混了这么长时间的鬼,他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要不就是新出现的问题,像秦始皇一样遇到一些惹他老人家不高兴的网络作者,要不就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好处理,但本着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服务宗旨,丁宣没有多少犹豫的点开了唐学贤的“详情”页。

哭喊声,求饶生,木鱼声,钟声一股脑的冲进丁宣的脑海。

丁宣睁开眼,眼中写满了惊慌,此时的他进入了唐学贤的回忆之中。

丁宣发现自己在一间古代的卧室之中,不是那种正常人家宅邸的卧室,而是一间寺庙的卧室之中。

整个卧室没有床,而是一个通铺,房间很是整洁,现在是夏天,整个通铺之都铺着凉席。

屋中也并不只有唐学贤一人,还有其他三名和尚,年纪都不大。

屋内一片漆黑,外边却是火光冲天。

屋内年纪稍大的那名和尚一直让他们忍住哭声,但丁宣判断除非有其他人在屋内,不然不会有人发现这里还有四个活人,因为外边的喧闹声实在是太大了。

突然房间门被打开了,一条身影快速的进入房间,后又慌忙将房门关。

进来的那人粗重的喘着气,关门后就瘫倒在房门处。

四个和尚一开始被进来的那人吓得不敢动,不过最大的那个和尚见那人进来后喘气非常重,略一思索,大致猜到那人是受了重伤。

这个时候受了重伤,并且找地方躲藏的一定是自己寺院的人。

所以壮着胆子前查看,在此之前还示意包括唐学贤在内的另外三个三人不要动。

等到年纪最大的那名和尚走进门口,看清进屋之人的时候,那和尚忍不住低声喊了出来。

“师傅,你这是怎么了?”

“师傅?”唐学贤等人听到门口和尚的呼喊,也连忙前。

原来刚刚躲进门的也是一名和尚,只是年纪也就是四十岁左右,是屋内众人的师傅。

倒在门口的师傅受伤明显较重,在众人的反复低声呼喊中才悠悠然的转醒。

中年和尚看清眼前的四人,艰难的露出笑容。

“咳咳咳……”紧接着就剧烈的咳嗽起来,一边咳嗽,一些鲜血从口中渗出,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内脏的碎片。

如果室内是有光的,众人就能看到中年和尚的脸色迅速变为灰白。

“好……你们几个还在……”中年和尚气不接下气的说出这么一句话。

“普仁、普义、普智、普信,你们……咳咳……听师傅说……”中年和尚艰难的嘱托着。

“师傅你说。”开口说道。

“师傅你说。”其他众弟子也哭着说。

“把……袈裟带出去保护好……”师傅说着将手伸进自己衣服的怀里,想要往外淘什么,应该就是那件师傅所说的袈裟。

“你们也……藏好……还俗……”师傅说着用另一只手颤颤巍巍的抬起来,指着他们屋里的床,“密道……普智带着袈裟……”

师傅说完这句话,指着床的手,就无力的垂了下来。

普智就是唐学贤。

“师傅……师傅……”一众弟子呼喊师傅。

少顷,年纪最大的普仁停下呼喊,小心翼翼的将师傅揣在怀里的手拿出来,师傅的手正在死死握着一个包裹,这里边应该就是师傅说的袈裟了。

师傅说的袈裟,在场的众弟子是知道的,那是振寺之宝了。

他们小时候就听寺内一些年纪较大的,师爷那辈的人回忆,在以前皇家还礼佛的时候,那件袈裟可是皇都要不远千里也要来瞻仰一番的。

那些老和尚每每提及此事还会唉声叹气,感叹时光易逝,风光不在。

也有的老和尚会忍不住一些不合时宜的非议,普智,也就是现在的唐学贤就听到过一位修炼金钟罩的师叔祖说,什么圣求长生误了社稷,害了天下,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每当这个时候旁边的其他师叔祖就会呵斥他噤声,并对在场众人千叮咛万嘱咐,要把之间事情烂在肚子里。

最后道几句“阿弥陀佛”,结束这样的争论。

唐学贤,也就是现在的普智也从未将这些事情放在心。

现在的他一直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师叔祖说的老百姓受的苦是什么?

普贤是不觉的苦的,他从小就生活在寺庙里,跟着自己的师傅。

他在他的师兄弟里是年纪最小的那个,因此也受到的照顾最多。

寺内每位师兄弟都是由产业的,像现在不在的普礼,因为办事周到,所以是为数不多唐学贤这一辈出去帮助师叔们放贷收贷的。

唐学贤现在也要管理靠近寺院有些距离的五十亩的良田。

他们师兄弟刚好五个:师傅给取的法号也是很奇怪,仁义礼智信。具说师傅因为给自己的弟子取的这几个法号,还被主持叫道大殿当众训斥。

但师傅取的法号终究还是没改,私下里普智听师傅同辈的一些师叔提起过。

自己的这位师傅原是及第过的,也是一方的父母官,后来因为得罪了什么人,被陷害的家破人亡。

本是要杀头的死罪,但是师傅先一步来到寺里,割去了三千烦恼丝,出家当了和尚。

师叔在说这些的时候还隐晦的像唐学贤透露,他师傅其实是有背景的,不然师爷是不可能收代罪之身的官员的。

反正师傅的命是保住了,唐学贤知道后,也没有去找师傅深挖那段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佛经里总是说放下,估计师傅在给自己几人取名之后,也已经放下了。

反正,师傅现在肯定是放下了,因为师傅已经圆寂了。

马也许他们几个人也快了。

因为门外已经传来了喊叫声。

“这有血迹,过来几个人!”

普仁没有多想,把装有袈裟的包袱往唐学贤怀里一塞,说道:“普义咱们俩顶门,普智、普信找密道。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