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的雪,大雪在人们千万次呼唤中,飞飞扬扬来到人间,落在了宫忆楠家阳台的栅栏卯峁之间,为萧条的冬季盖上棉被,绘出诗情画意。
天似穹庐盖四野,窑洞寒雪压墙顶,
白雪皑皑漫大地,杨柳层雪压千枝,
柏松直挺如伞撑,驻足美雪的世界。
款款深情,赞之,吟之。
柔情的雪儿舞动着倩姿,好似梨花随风漫散,曼妙的身姿翻转、扭动,飘飘然落下,似乎留恋着飘起来的美好瞬间,在不情愿中兜兜转转落在大地上。有的雪花在车水马龙中化作一滴水,它们积、聚、汇成一汪汪水,淌在马路边上,在来往车辆急促的步伐下发出“吱吱”声响,像白雪的哭泣声,弹出一首首哀婉的泣曲。
有的雪花是幸运儿,落在了草坪上、树枝上,它们积聚在一起,为草坪、树枝穿上白袄,绘制出属于皑皑大雪的情调。这一尘不染的雪地啊,白得发亮,在阳光反射下闪闪发光。这白嫩的雪啊,总让人忍不住想吃一口,掬一抹雪,如小时候一样舔着吃,一股凉爽浸入身体。
童年记忆涌上心头。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在雪地里雀跃,蹦跶出各种“杰作”,累了便来到洁净的房顶,揽一把雪捧在掌心,细细舔着,感受雪在口中悄然消融咽下。追忆着童年童趣,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仿佛看到路畔上,孩童在雪地里打闹着,冻得发红的手里捏着雪球,在衣服上留下道道“战记”,欢声笑语淹没在汽笛声中;小区里母亲陪着小朋友专心堆雪人,耳畔传来“妈妈,我要堆个大大的雪人来陪我玩”,稚嫩的童声划破寂静的小区;纷飞大雪落在匆忙前行的行人衣服上。
留下独属于它的记忆,人们则一边嘟囔“好大的雪啊”,一边停在楼门口抖落衣角的雪花;院落里,两兄妹撑着雨伞捣鼓着雪,脚下雪咯吱作响。看着旖旎落雪,我奔走在院落中,在茫茫大雪中撒欢,张开双臂拥抱着白色的六角精灵,一朵两朵三朵,直至千朵万朵,铺天盖地而来,一不小心白了头、白了世界。
初冬的大雪飘落在了家乡的故土上,落在皱纹般密集的沟岔峁梁上,滋润着黄土高原,滋养着村民如山一样的粗犷心灵。
故乡落雪的日子,山川静下来了,鸟归巢,牲畜也安静地张望着这厚厚的雪,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闲了下来,操办着稀罕吃食。吃饺子需要复杂的工序,平时农忙顾不上吃,只有在下雪的日子才能得闲,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包饺子吃。孩子们也喜欢下雪的日子,不仅可以玩雪,更有热腾腾的饺子吃。
每天清晨一大早,天刚亮,村民纷纷起床,不约而同地开始清扫门前雪,于是,白皑皑的雪地里有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牲畜圈里,通往大门外的马路边。打扫完自家门前雪,便开始集中清扫大路。路边挤满了人,有的拿着扫帚,有的拿着铁铲,人多手多,一会儿便将两公里多的大陡坡清扫出来,确保来往车辆平平安安通行。
雪落陕北,落在清晨,落在黄昏,落在花草树木上、落在街头地间,落在童年的记忆里,也落进一位喜爱文字的青年心里,千言万语如大雪一样扑面而来、跃然纸上,书写着冬日的浪漫和诗意。
看了一会儿雪,魏清达又返回书房内,翻阅着书柜里的书无意间看到一本书。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寻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诗与唐代丝绸》映入魏清达的眼帘,信手拿来翻阅着。
这本书作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教授是中国古代丝绸史领域的着名学者,深耕唐代丝绸研究数十年。作者从白居易《缭绫》诗出发,结合唐代遗存的丝绸图像,以及工艺图解等资料,分析唐代丝绸及丝织业的发展、成就,不仅阐释其中的美学意义,还延伸至相关的社会文化史背景。对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乃至唐代丝绸种类与纹样、丝织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唐代的服饰妆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并在文物保护“全链条”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出土实物重现了唐代缭绫织品。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由诗到物,全面梳理了缭绫的名义、工艺、制度及社会文化,为读者展现唐代丝织的繁荣图景。作者拈取白居易《缭绫》中的诗句为全书每一个章节命名,由是串联历史和唐代丝绸的方方面面,以缜密的构思,近乎周备的证据链,讲述了充满细节的故事。
唐小纶正在看的入迷,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将唐小纶从书本的世界里拉回了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