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油糕(2 / 2)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的就是当年陕北人民用油糕热情款待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情景。

据说,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当了皇帝后,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想把每天都当作年来过,就派人从陕北老家收来软糜子做成年糕,天天吃油糕,日日过大年,结果本应该坐几十年的江山只坐了几十天。这当然只是个笑话,但足以说明油糕在陕北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是陕北人的生活色调与味道。

我小时候,一年里最盼望的就是过生日和过年时吃油糕,那可是最欢乐最幸福的时刻。

过去在陕北,男娃娃贵气,日子再艰难,过生日吃油糕要吃到十二岁了。我是家中长子,自然享有这份特殊待遇。一次,我问母亲,为啥过生日吃油糕,母亲坚定地说:“吃了油糕年年高,以后步步高!”没文化的母亲说出这样有水平的话,让我惊奇!这大概就是吃油糕的寓意吧。

有一种观点说,一个人四岁之前吃的饭食,会决定他的味蕾,让他一生都忘不了这种味道,所以人总是怀念童年的味道。可以说,油糕已融入陕北人的血液里。

每年一到腊月,陕北农村就开始营造年茶饭,家家户户炸年糕、蒸米馍、做米酒、磨豆腐、生豆芽……油糕永远是年茶饭系列美食中的主角。这家那家,到处都在炸年糕,村里浓郁的炸糕香味久久不散,弥漫了整个腊月。

此时,我们家也开始做年糕。我担水劈柴,母亲拉风匣烧火,父亲是大厨,操作蒸糕、炸糕全部流程。

油糕的主料是软糜子,去壳,加水浸泡、沥水,石碾子上压粉,过箩,“粗箩馍馍细箩糕”。然后才开始一层层均匀地撒入蒸笼来蒸。只见父亲把蒸熟的年糕拿出锅,置于案板上,手蘸凉水反复揉,将米糕揉成软而均匀的条形长块,待凉后切片,还要切小块包入红枣和红糖馅做成糕角,然后放入油锅,炸至色泽金黄时捞出。炸出的年糕外脆里糯,清香扑鼻,口感细腻香甜。

吃油糕也是文化,陕北民歌这样唱“硬糜子馍馍软糜子糕,一辈子就和哥哥好。”“软格溜溜米糕黄芥油炸,好好的拜识的朋友在一搭。”“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扑着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印象最深的,是农业社秋收打谷子、吃油糕的事,那时候,全村分为六个小队,每个小队十来户人家,我家属于第四小队。那年秋天谷子上了场,看着金黄的谷穗堆满场,社员们脸上洋溢着少有的笑容,和小队长嚷着打谷子时要吃油糕,有庆贺大丰收的意思。

打谷子那天,全小队四五十口人在高山上一排窑洞里集体吃油糕,个个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热闹。

小队长抽出几个人负责做饭,其余劳力在场上排成两行,用连枷打谷子。打谷子是很讲究的:不能随便说话,更不能高声喊叫。妇女们不能上谷场,就让她们洗碗洗菜。家里油糕炸好,谁也不能先吃,要在谷场上举行完祭祀仪式后,小队长发话了才能开饭……

这时,打好的谷堆像一座小山一样越堆越高,金灿灿的颗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神话中的金山一样迷人。

做饭厨师端来刚炸好的油糕和糕角,小队长盘起一斗谷子放在谷堆中间,众人一齐面向谷堆跪下。小队长焚上香火,供上油糕片和糕角祭品,口中念念有词,叩头作揖。祭祀毕,分食供品,用斗给各家分谷子。据说,祭祀过的谷堆用斗越盘越多……

说来也奇,那些年,我们四小队的谷子连年大丰收,打谷子时吃油糕的风俗也一直持续着,成了一种传统。

现在,当你来到陕北,无论是市县的高档宾馆酒店、街道小吃摊点,还是乡镇饭馆、庄户院落,都能看到油糕的身影,品尝到正宗的油糕美食。当你咬上一口油糕时,陕北纯朴绵厚的黄土风味立刻扑面而来……

再调几个凉菜吧,一会儿喝两杯。

那我就来个五色腌菜是陕北家常小菜,味道酸香、可口,嚼起来清脆,非常下饭,吃后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是一道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

原料:胡萝卜 黄萝卜 黄瓜 黑豆 花生。

配料:食用盐 老抽 生姜 蒜 白糖 味精 醋 白酒 食用油 熟芝麻。

1.将花生、黑豆煮熟备用;

2.将胡萝卜、黄萝卜、黄瓜切成小丁,加入适量食用盐,腌制五小时后,倒掉腌出的水分;

3.放入花生、黑豆和适量的老抽、生姜末、蒜末、白糖、味精、醋、白酒;

4.食用油烧热,倒入五色菜中,搅拌均匀,撒入芝麻,即可食用。

特点:清脆爽口、百吃不厌。

再调几个凉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