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海神(2 / 2)

特里同的形象通常为人鱼,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则带有一条鱼尾,在某些作品中,特里同在五十个骑着海鳗般生物的美丽女性环绕下破浪前行。特里同与波塞冬一样,亦常带有三叉戟,但他最重要的象征物是海螺壳,用来当作号角以扬起或平息海浪和川流。当他用力吹响这只海螺时,声音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发出的咆哮,连具有神力的巨人都大惊失色。

传说中宙斯灭世后,特里同与波塞冬一起平息了洪水,因此特里同常被当作镇海之神,保佑航海、捕鱼的人们。

大都会博物馆藏特里同石雕(1 世纪)

根据赫西俄德《神谱》(约前8世纪)的描述,特里同和他的父母住在大海深处的金殿内。古希腊神话中充斥着诸神与魔鬼,古人热衷于将所有自然现象和抽象概念拟人化,并且长生不死。海洋是生命摇篮也是死亡源泉,在古希腊神话众多版本中,特里同也有召唤、诱导死者灵魂回归故里的职能,海员和渔民们坚信他能预言未来,崇拜他有高超的法力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以及超长的寿命。

实质上,那时候面对海难,人们都认为是海洋怪物袭击正常航行的船只,古人常用大自然的生物来塑造自己想象中的神界。特里同还出现在古罗马神话和传说中,在《埃涅伊德》(Virgil’s Aeneid,前29~前19年)中,就记载了特里同将挑战他的米瑟努斯(misenus)扔下了海。这些神话都带有浓浓的海洋气息,借海洋动物形象呈现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塑造出古希腊悲剧人物般的性格认知,开拓、丰富了以爱琴海地区为代表的海洋艺术题材和审美意蕴。

在英国文学中,特里同则被描绘成波塞冬神的信使或传令官。特里同能成为流动于欧亚大陆的神只,取决于各地人们对于宗教神话的务实态度,人们祈求神灵的庇佑,即使与大海不相关的事情,人们也将海神改造成护佑平安生活之神。

希腊奥林匹克出土特里同青铜盾牌(前 6 世纪)

随着时间的流逝,特里同的名字和形象与一族或男或女的人鱼生物“特里同斯”(tritons)相联系,由他们组成海神的护卫队。古希腊地理学家保萨尼亚斯(pausanias)对特里同斯曾有详细的描写。特里同还有多物种组合的变种,如“肯陶洛斯—特里同”(centauro-triton)和“半人马鱼”(Ichthyocentaur),具有马的前腿、人的身体以及鱼的尾巴,因此有学者推测特里同这一形象来自腓尼基鱼形。

骑海兽的海洋仙女、骑海豚的爱神等具有海洋生命的神话人物在古代地中海周边非常普遍。意大利赫库兰尼姆古城马赛克壁画(尼普顿与安菲特里忒)

公元前7~前6世纪,随着雅典在爱琴海乃至整个地中海与周边城邦的长期争夺,尤其是公元前480年雅典及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Salamis,今萨拉米斯岛)击败了波斯海军,扭转了希波战争的战局后,冒险之战使人们对海神的崇拜达到了新的高潮。不仅希腊酒宴上“会饮”(drink together或Symposium)刺激人们向海洋狂飙冲击一切敌人,而且后来还发行了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图案的银币。

但因为波塞冬四处留情,有时庇护一些坏人,所以在地中海地区,特里同的名字和形象均超越了波塞冬。公元前530~前520年制作于雅典的彩绘黑陶罐上,绘有半人半鱼形象的小海神特里同与赫拉克勒斯战斗的场景,表现了特里同在海洋中强大的力量。

希腊彩绘黑陶罐(前530~前 520年)

希腊彩绘黑陶罐局部(赫拉克勒斯与特里同)

希腊在占领区常用神话英雄之名来命名新的城市,由于其在公民殖民地扩展中设立的“城外疆域”主要是一些岛屿或海岸城邦,大部分散布在爱琴海各处,故而古典的海神之风随着政治扩张传播也越发广泛。最初对海洋不熟悉的罗马人为了击败迦太基人将自己改造成航海民族,认为特里同是他们的庇护神,小海神特里同与酒神、日神等诸神文化随着希腊后裔移民从爱琴海区域进入地中海广袤地区。

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很多描绘神话场景和图像的石雕、陶器等,开始传播到波斯及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各种载体都可以作为神话故事传播的工具,这些器物中包含很多特里同的珍贵图像,甚至有公元前2世纪的特里同造型骨灰瓮。特里同形象后来又被犍陀罗艺术吸纳,海洋情结转变为农牧倾向。在早期佛像的两个制作中心——犍陀罗和秣菟罗(mathura),均发现了大量特里同形象雕刻。贝格拉姆古城出土印度象牙雕版上也有特里同人物母题。大力颂扬海神是希腊化地区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