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讲学(2 / 2)

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至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又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隋唐先后在长安和洛阳建都,关中平原和伊洛平原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唐朝的开疆拓土和富裕强盛还使长安的影响远及西亚、朝鲜、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随着气候逐渐变冷,黄河流域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黄河中游的降水量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夏秋之交。强烈的冲刷和侵蚀造成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并因大量人口迁入产生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而加剧。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这条原来被称为“河”或“大河”的河在春秋时已有了“浊河”的称号,到公元前3世纪末的西汉初就有了“黄河”的名称。在晋陕峡谷中汹涌奔流的河水挟带着巨量泥沙,在进入开阔平缓的下游河道时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淤高,成为高于两岸地表的“悬河”。直到20世纪末,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还有16亿吨,其中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河道。在河南开封一带,河床高出两岸地表8至10米,而最高河段的河床高出两岸地表20米。这高悬于地表上面的黄河水靠两道堤坝约束,在水位突破堤坝平面或堤坝出现泄漏垮塌时就会造成决堤泛滥。由于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以东没有山岭阻隔,决溢泛滥极易引起河水改道。在世界大河中,黄河在历史上改道最频繁,幅度最大,最北可在今天津入海,最南可夺淮河入海,甚至流入长江。每次决堤改道都会造成当地民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毁坏农田、淤塞湖沼、形成流沙,给环境留下难以消除的危害。

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所在,无论是内部叛乱,还是外部入侵,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军阀混战,凡是要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入主中原,都必然以中原为主要战场,以首都为最终夺取目标。在战乱中,争斗各方往往置黄河的工程维护和抗灾救灾于不顾,甚至以水代兵,人为造成决溢改道,如北宋末年杜充曾试图决黄河阻挡金兵,造成首次黄河改道夺淮。

中原的战乱驱使本地人口外迁。由于游牧民族的入侵一般自北而南,中原政权在无法生存时也选择南迁,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外迁使黄河流域受到毁灭性破坏。如元朝时,黄河流域的人口损失巨大,长期无法恢复。

黄河流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到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明清时南方的文化水平,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都全面超过北方。政治中心虽然还留在黄河流域,但为保证首都和边防的粮食供应,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付出巨大代价。

气候变冷使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适合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栽种,成为宜居的乐土。铁制农具和工具的普及使更多土地得到开垦,环境得到改善,水利设施得以建设和维护。大量南迁人口不仅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工具、器物,还包括一批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在长江流域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景观中,创造出大量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西周时的长江下游,当地人“被发文身”。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在中原人的眼中,“江南(主要指今江西、湖南的长江以南)卑湿,丈夫早夭”,是“饭稻羹鱼”的落后生活方式。但随着一次次人口南迁,华夏文明在南方传播扩大,4世纪中叶王羲之在今绍兴创作并书写了《兰亭序》;5世纪初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6世纪初产生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9世纪前期流传着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唐末的韦庄更演绎为“人人尽说江南好”;至迟在12世纪形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

一万年前就出现在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在有利的气候、充足的劳力条件下逐渐形成自江淮至岭南和海南岛的稻作农业区,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唐朝后期,首都长安已完全仰赖江淮漕运。北宋时开封的供应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北宋末年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朝中期它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说明长江中游已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而长江下游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区。明清时,“松江(指松江府,大致即除崇明岛外的今上海市辖境)衣被天下”。明朝“苏松赋税甲天下”,苏州、松江两府的赋税收入成为朝廷重要的经济支撑。从南宋到明代,江西一直是全国的文化重镇。明清的江浙被称为人文渊薮,科举之盛甲于天下,苏州状元更居榜首。

因为有了长江,中华文明在整体上从未有过退步。自黄河流域开始衰落,长江流域即补充替代之。随着长江流域的兴起,中华文明顿开新篇,浩荡蓬勃,一往无前。

淮河、秦岭、白龙江是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以此划分北方、南方。由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开发和发展上的时间差异和程度上的差异,这条分界线正好与人文地理的分界线即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分界线一致。中国历来表现为南北差异,唐以前北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优势,人口占总数的大部分。但唐以后,南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渐占优势,人口也占了总数的大部分。

这就是中国,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缔造历史的大舞台。

这就是中国,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家园。

这就是中国,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

这一通讲让这个导游对唐小纶刮目相看,小伙子懂得的不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