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如何抽丝剥茧,找出可用的信息(1 / 2)

回长乐宫没多久,胡顺海跑来禀报祝思嘉,说是晏修今夜宿在太极宫,就不过来打扰她了,嘱咐她早些休息。

待到整座皇城熄灭灯火时,祝思嘉从床上爬起来,悄悄点亮一盏小灯,把矮桌移动至窗边,再借无边月色轻轻翻阅祝思盈转交给她的册子。

不知是她们姐妹二人是否都在记账一事上天赋超群,祝思盈给她整理的信息也被列举得十分工整、清晰,甚至让她惊喜。

如此一目了然,祝思嘉自是直接翻阅有关太后的那几页。

只见祝思盈秀巧的字迹在上面书写道:

【太后张芙,出自永州张氏,现年三十又九岁,其父因公早亡,其母于承德十一年病逝,有一胞妹,自幼养于伯父张相膝下。】

【和帝先元元年,张芙入宫,因貌获宠,一时无两。】

【和帝先元二年,张芙被立为大秦皇后,入主中宫。】

【和帝先元四年,张芙诞下皇三子即太子修;同年,陈氏入宫,恩宠旁落。】

【和帝先元十一年,大秦孝文太后崩于长乐宫,张芙迟延,失仪与灵前,触怒和帝,险遭惩处;同年同月,太子修未于孝文太后灵前悼祭,消遁皇宫一月有余,和帝震怒,太子修险遭废黜。】

废黜?

祝思嘉大感震撼,怀疑自己看花了眼,即使在上辈子晏修驾崩后,她闲来无事读了有关他的生平传记与史书,也从未见过有关此事的一言半字。

她一直以为晏修这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应天承运,没想到他身上居然还有这样一段过往。

想来是那时的他采取了什么强硬的手段,硬生生让所有史官抹掉了这段经历。

祝思嘉连忙找到晏修相关的记载,揉了揉眼睛,仔细查看。

她将先元十一年发生在晏修身上的事,大概了解了个清楚。

晏修在孝文太后逝世那一整个月,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连孝文葬入皇陵时他都未去送葬,这本身就是一件怪事。

储君乃国之根基,废立储君都不是什么轻描淡写的事,和帝三番几次起了另立晏行为太子的心。

和帝动如此念头也不足为奇,晏修所犯乃是大忌,哪怕是放在平民百姓身上,他这一行径都会被打断半条腿。

所以,那时晏修的处境想必万分艰难。

窗外桂树似有感应般,寒风过境后,树影婆娑,甚至有些瘆人,祝思嘉打了个寒颤。

祝思嘉不禁联想到晏修告诉她的那些,无一不显露出他对孝文这位皇祖母的敬重,可为何他会连皇祖母最后一面都不愿相送?

看来晏修本身也有诸多秘密。

但眼下之急不在他身上,祝思嘉翻回有关太后的信息,继续查看。

【先元十三年末,和帝崩于东都,同年太子修返还西京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年号为正宁元年,张芙获封太后,鉴于今上年幼,由张芙垂帘佐政。】

【正宁三年,张芙改信佛教,开启商州祈福之行。】

太后居然是正宁三年才开始礼佛的,祝思嘉又是困惑不已,原来她不是一开始就信奉佛教的吗?

将后面所述之事草草看了一遍,似乎没有任何有用的蛛丝马迹。

祝思嘉决定再看看燕王府这边。

燕王府所记的大事大多关乎燕王的过往战绩,除此之外便是每个子嗣的出生年月。

祝思嘉将每个手足的生辰都记得一清二楚,可当每个人的具体生辰写在纸上看时,便又是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