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次想起他们在某个小城,他与陌生的当地人推杯换盏的情形,他和他们没有生疏感,像多年的老友。
那一刻,她看着他在灯影中有摇曳,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他们曾住在这个小城,是一对夫恩爱妻。
他有她喜欢的温婉和霸道,有时像水有时像舟,在起伏中切换着,带着没有停留的失意。
她为了他用三年的时间去学习心理学,后来渐渐印证了自己最初的感觉,他的心中有个彼岸,没人给他方向。
她想过去找他,只是不知他会否还记得一个曾经路过的女子。她相信命运,属于自己的终会到来。
他并不知道她和自己一样孤单地存在着,如果知道,也许他们早已有了家和孩子。
世上事也许就因为没有提前知道,才有了生机和溃烂,让人在命运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下愉快又艰难地活着。
她终于遇见了一个男子,他们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只是少了他的灵性多了温和。那个男人宠她,仿佛能发现和容忍她所有的内心动荡和脾气。
她觉得这一生与这样的男人活在一起也是好的,至少他能够了解一部分自己。总比遇见一个没有追求一路老去的人要好。
第二年的秋天,她有了孩子,他给女孩取名为念安。因为她心中的他叫赵安。
他并不知道这些,日子在如水般流淌着。他心底的安静也渐渐成了水潭,很少再有波澜。他不再旅行,自从考上研究生后,一直致力于学业,最后被学校留下任教。
他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像逆水行舟,却又觉得心中水声轰响。分不清究竟自己到底是会水还是舟?
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学生文章里的一句话,无论你是谁,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外人看见的只是你的外在,而你看见的才是你自己。让他才猛然醒悟,自己这些年的纠结,不过是没有找到和认识自己。
他看着这篇题名为《彼岸》的文章,想不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怎么会有种领悟。不由想起第一次见到念安时的熟悉,觉得她的眉眼像极了心中的她,只是彼时并没在意。
难道她会是她的孩子吗?他心头不由跳了跳,算是默认了这个结果。毕竟每个人都不属于谁,有时修行也是如此,达者为先。
念安会在学习之余来给他打扫房间,他仿佛看见她的身影,不再觉得造化弄人,心有呼应总有结果。
他不介意她来,并且给了她家门钥匙,让她出入自由。小丫头也是机灵,和他亲昵,会说一些心里的话给他听。
她说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同学,那个男生高而干净,身上有种草木的气息,只是来自农村,自身没有安全感。
他想起自己的过去和不安,以及对世界的抵触和对未来的担心,那些懦弱、胆怯和自以为是,让本该拥有的皆擦肩而过,不由深深感叹。
他对念安说,一个人的不安来自内心,那是因为对未来没有预见和向往,无法坚持奋斗的信念和把握努力的方向,才会散发出萎靡的气息。一个人不够勇敢就很难抵达梦想。
他看着念安似懂非懂的表情,在纸上写下了她文章的题目:彼岸。然后继续写,那是一个由此生向来生修行的方向,想成为什么人,就要向那个方向去努力,不能停留和放弃,即使风雨。
他在念安毕业后的第二年辞去教学,然后只身去了西藏,在布达拉宫周边的寺庙里穿行,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她们母女从台阶走上来。
她看着他站在光影中,看出了他的解脱和平静,对他微笑。
他看着她的笑,仿佛时光回到了那年成都的街头,人声鼎沸仿佛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