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明知故犯(月初求月票)
一等伯牛继宗和三皇子李亨在乾清宫殿外遭遇,两人都是被传招而来。
互相见礼后,两人并无交流,安静的站着等候。
裘世安出来时,眼神没有审视两人的意思,而是直接宣进。
二人前后脚进入乾清宫,承辉帝站在巨大的书桌前,待二人见礼后非常直接的下令:“神机营抽三千人,健锐营抽三千人,牛继宗为统制,李亨为监军。此次任务,前往两江,听从孙阁老调遣,听明白了么?”
二人齐齐应声:“臣遵旨!”
承辉帝专门点李亨的名字:“知道监军是干啥的么?”
裘世安赶紧准备伺候更衣,承辉帝一边更衣一边碎碎念:“朕不召见,你不会求见?”
“男人嘛,哪有不喜欢这些东西的,臣……下官就是喜欢瞎捉摸。”贾琏觉得真费劲。
贾琏露出诧异的表情,非常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怎么可能呢?同一棵树上都找不到两片相通的叶子。孪生兄弟都能找到不同的地方。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想要让两根枪管最大限度的口径一致,首先要有测量工具,其次是在设备和工具上做文章。不求一模一样,但求公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枪管为例子,公差不大的情况下,子弹可通用。”
也不管李亨懂不懂,承辉帝就这么问了。
看见贾琏手里的粗糙版游标卡尺,承辉帝不客气的拿来看了看,忍不住赞道:“这份心思真是太巧了,你一个读书人,怎么还懂这些?”
不等张书吏去叫人,身后有人发声:“我看看!”
贾琏已经从最初的惊讶里走出来了,拿起一根枪管仔细观察,他是真的外行,但不等于眼瞎。东西好不好,拿在手里肯定有感觉的。好的产品,就应该像眼前的这根枪管一样,带着一种工业的美感。外壁用砂纸打磨过,内壁拉过膛线,却依旧光滑。
承辉帝在前,贾琏在后,两人慢步往前时,承辉帝开口道:“你现在就许他的官,另外一组的成品你没看呢。”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就是调往北方后的戚家军。
李亨被留下,承辉帝仔细的告诉他:“神机营抽调火铳兵一千人,偏厢车兵一千人,炮兵一千人,健锐营三千骑兵配合行动。如此安排,可有看法?”
对于当下的工业,贾琏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造出来子弹和枪管之间,用通条捅的进去可通用即可。看孙二娃的表情,贾琏又补一句:“你做的已经很好了,回头我为你请功,保底一个九品官,如果能做的更好一点,我为伱说话的底气也更足一些。”
贾琏倒是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的打猎基因,但不敢说,也不能说。
承辉帝听了无声的笑了笑,忍不住调侃贾琏:“怎么,你还想朝廷开个工科?”
承辉帝没听懂,反问一句:“何谓理科?”
“圆锥形子弹,做的比枪管口径小一些,后面加个软木,火枪被击发后,软木在火-药爆炸瞬间的冲击作用下膨胀,起到很好的气密性保证效果,这样射出的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处在一个高速旋转的状态,能够飞的更远,打的更准。子弹可以通过批量浇铸制造可以保证做小一点,有软木在不用要求太严格,枪管口径则必须严格要求。这个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铅弹拉膛线,大大的增加枪管的使用寿命。”
【我是个聋子!】重要的事情,裘世安在心里重复了三遍。
一身便衣的承辉帝上前来,当仁不让的拿起枪管仔细看了起来,看完后放下,反问一句:“这种带膛线的枪见过,优点是打的准,缺点是装弹非常麻烦,恨不得用锤子往里敲。打完了清理内壁非常的麻烦,差不多打个百来发,枪就废了。不带膛线的枪,五百发都算差的。”
皇帝不愿意暴露身份,贾琏也只好遮遮掩掩的行礼道:“回王爷,线膛枪精度高,射程远的优点不可视而不见,既然有缺点,慢慢改进就是了。战场上的士兵,手里有一件好武器,就等于多一条命。”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回答的很好,行军打仗有牛爱卿即可,让你跟着去,就是去跟着看看,学一学。可以的话,沿途的后勤供给,可以伸手帮衬一二。”
裘世安在一旁脸都绿了,这工匠好大的胆子,悄无声息的跟上,要造反么?
陛下非要轻车简从,身边一个护卫都不带,一个人顾前不顾后,我真是太难了。
“说的也是,男人很少没有不喜欢火铳的。”承辉帝认可了这说法。
承辉帝也是懂军事的,开口否决:“不妥,此行两军统一行动,水路并进即可。”
“儿臣记住了。”父子二人当着牛继宗的面说话,牛伯爷垂首站立,如同不存在。
“你别说大道理,直接说你的想法,你那改进报告我看了,一部分没看懂。”
可是才过去了几十年,明军怎么就拉胯了呢?
这么讲吧,非要给谁扣一口黑锅,倒也不够公允,只能说明朝中后期,君臣合作,齐心协力的把大明朝着灭亡的方向推。最终成就了一段野蛮战胜文明的神话。
贾琏点点头,拿起一把看外形季度粗糙的游标卡尺,量了量内壁,固定之后又去量下一根枪管,量完之后不免有点失望:“有公差,还不小。”
贾琏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重点:“膛线怎么拉的?如果大量制作,速度如何?”
贾琏似乎没听到调侃的意思,很干脆的回答:“非但很有必要,而且还要开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