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2 / 2)

脱下官服,换上短衣的贾琏,花了七天的时间,游走于各大工坊时间。

表格这个东西,现代人耳熟能详,古代人第一次看见时,真的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说枪刺,贾琏从工匠提出的方案中,选择了两个,批经费让挑头的工匠去做,最终会从成品中选出一个来。最终针对三个主要问题,成立了六个小组,两组之间必须公平竞争,不许耍阴招,发现之后直接取消资格。

从火器的发展历史看,火器的进步是由弹药的发展来推动的。

牵扯到以上三个范围的事情,就得上内阁了。身为首辅的孔照,提议补充尚书职位,真就是本职工作。原则上皇帝要乾纲独断,也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具体到不同的皇帝不同的风格,承辉帝这里的习惯又有点不一样。

更有趣的事情在后面,工部尚书的继任人选待定,就这么空着。

三个项目分别是枪刺,枪管,弹药。

说出来有的人可能不信,治理国家靠的公文。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各朝不乏大帝国,却能进行有效治理的原因。方言的话,隔十里地都可以有不同会听不懂,文字则不会出现看不懂。

报告提交时只有一份,上呈时多抄了两份,原件工部留底,抄件上呈内阁及陛前。

承辉帝倒是没这个感觉,从首辅的职能看,这是分内的事情。

一份报告,从张廷恩手里往上传,李清看完后,没着急往上传,而是特意找到张廷恩,问了一句:“兄观此文,有何感想?”

这帮人把钱赚走了,官方的调查结果公布出来,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很多时候人在网上被情绪带动,看到的官方结论,却又不愿意去相信。

不出所料,承辉帝这里也有一份报告,不过是走直接上呈的渠道。

火药工坊最好的工匠分成两组,一共二十人,全都被叫到了贾琏的跟前。

为人厚道的承辉帝,没有刁难他,按照惯例,加一级退休了。

什么流水线,不存在的,都得一步一步来做。

当然是为了阅读效率,不然费尽心思的搞这个形式主义有意思么?

这就是承辉帝的风格,在人事问题上,如果是阁臣,他一般都自己做主,六部主要官员,一定是请内阁先弄个范围出来,他在范围内挑选。

贾琏并不是那种泡在工坊里与工匠一起干活吃饭,那种搞法不是不行,而是太慢。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读之甚悦。”张廷恩不吝溢美之词。

基础很重要,现在就是在打基础。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

就这么个工艺流程,一个熟练工匠带两个徒弟,三天一根枪管,还是没膛线的。

贾琏只能指望这些工匠了,希望他们里头有几个天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的天才。

孔照应下道:“如此,臣请陛下批复,并下发工部。只是,如今工部尚书之位空悬,还请陛下乾纲独断,尽快安排落实,不使上下通传之路滞塞。”

你才去了工部几天啊,尚书大人就告老还乡了。

贾琏要是在场,一定会感慨一句:【孔相,你这燕国地图短了点啊。】

第一瓜出现了,工部尚书经过三辞三留后退休了。

外面的众说纷纭,当事人贾琏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一个政府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为何总是有一些新型事件,让人觉得国家机构介入迟缓?

皇帝不能有毛病,请看一下这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如同人不可无正确三观!

贾琏领了一份差事的事情,在勋贵以及文官之间传的很快,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吃瓜的心态在看待,不是深入了解事情的人,自然是雾里看花,热闹嘛。

老规矩,把两组工匠召集在一起,直接提要求。在没有无缝钢管的时代,怎么做枪管呢?用铁锤打铁片,然后再卷起来打合,上钻床光滑内壁,最后才是拉膛线。

孔照道:“太祖有训,公文应简练直白,然则并未形成统一格式,今贾琏之报告,李相以为可以为范本,梁相附和,臣以为可也。”

面对这些工匠,想要效率很简单,就是简单粗暴的许一个官职。

“孔卿之议甚善,尚书之位不可久悬,嗯,阁臣有举荐之权,爱卿回去与各位阁臣议一议,列一个名单出来朕看看再定。”

贾琏并没有限制其他工匠发挥智慧的余地,是个工匠都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

在意这个事情毫无意义,因为很快有别的事情发生后,人们又会聚焦新的热点。

后悔归后悔,以后继续,就是不改。

恭喜你能这么想,下一个受害者的潜质很大。

这个跟孙化贞的兵书尚书不一样,孙阁老还在位子上,陆大人退休了。

总而言之,现行制度下,皇帝的权利范围无限大,灵活度拉满,就看皇帝个人的风格。

孔照看完后,在上面画了个圈,然后拿上报告去求见皇帝。

人嘛,总觉得是自己最聪明的,我怎么可能被骗?

真遇上那种知错就改的人,还是离他远一点,这种人没法子做朋友,太可怕了。

他的做法是把技艺优秀的工匠叫来,提出一个问题,让工匠提交解决方案。

承辉帝的风格在下面的臣子看来,就是愿意放权,即便是人事权,放权的力度也很大。

今上最看重的权利,在孔照看来是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