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硬核传说(2 / 2)

运河岛 运河岛 1121 字 7个月前

我其实在《我的世界》的生存模式里死过很多次。

虽说这个游戏我玩了好几年,但是我的水准依然没有到能够达到在硬核模式下存活较长时间的程度。

这其实有点奇怪,我看过的《我的世界》的游戏视频可真是数不胜数,硬核模式的视频看过许多,甚至还有不少是注重对战的超级极限模式(uhc)。

照理说,我对于如何在这个游戏里好好生存下来应该是相当了解的,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我的生存能力。

我在这个游戏里面经常发生溺亡,跌落,烧死,被苦力怕炸死等常见情况,除此之外还战死过多次,比如被掠夺兽击杀,被末影龙击杀,甚至于被猪灵蛮兵击杀等等。

为什么会在有盾牌的版本之中死于苦力怕的爆炸呢?

因为没有把盾牌挡在正确的方向。

就这样。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苦力怕’这个翻译十分奇怪,和大多数生物的翻译对比起来,其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绝大多数生物凭借名字能大概猜测究竟是什么,或者想象一下样子,比如猪灵,比如潜影贝,比如溺尸。

而‘苦力怕’单凭名字都无法判定到底是什么性质,是方块,是生物,还是建筑,或者是状态效果?

对应起来的英文名字给与的提示就多得多。

苦力怕的英文是creeper,后面的er说明了种类,就是它是一种生物。而这个词本身也可以透露不少信息,它和creepy这个词很接近,而creepy这个词有令人害怕之意,故而可以基本判断creeper是一种令人害怕的生物。

除此之外,creep这个词有蹑手蹑脚地移动的意思,而这正好对应着这个生物的移动模式:悄无声息地靠近玩家,之后自爆。

中文翻译里,比较能体现这一点的大概是那个‘怕’字了,前面的‘苦力’两字大概只是音译吧,模拟原来英文名称的发音。

也许可以有更加贴合的翻译,不过苦力怕这个名字应该已经用了有一阵了,大概保持原状更加合适吧?

也许这个翻译有风格的因素在里面?

我一直对朱自清提到的‘梵婀玲’,也就是小提琴的一种翻译,感到印象深刻,因为单看名字远不如‘小提琴’那么明确地传达出了乐器的属性,根本看不出名字指代的物品是什么。

也不知道他当时使用‘梵婀玲’这个词究竟是因为当时只有这种翻译,他只知道这种翻译,还是因为顾及到了整体行文的风格?

还有‘士多啤梨’,第一次见到这个叫法着实让我困惑了几秒钟,之所以是几秒钟,是因为它出现在了一道甜品菜单上,而旁边的配图里是草莓。

英文‘strawberry’被直接音译了,大概就是‘s(士)-traw(多)-be(啤)-rry(梨)’。

真是古怪。

大概类似的状况是有不少的,比如沙发(sofa)。

可能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选择,或者某种机缘巧合,于是有的音译,有的意译。